贵州男子心脏比正常人大60%,预后5年病死率高达50%

作者:湖南医声 2018-10-31阅读:5225次

家住贵州的刘先生(化名),今年32岁。近日,他发现自己明显活动耐力下降,难以搬运重物、爬坡等活动,走路快点都会感到胸闷、气短不适,甚至晚上睡觉不能平卧,下肢均有浮肿情况。在当地医院治疗均未得到明显改善,经人介绍,来到长沙中南大学常德湘雅医院求诊。

经医师了解,早在2010年的时候,刘先生就有在感冒或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的问题,但片刻后症状即缓解,于是刘先生也就未在意。但刘先生的父亲在2008年的时候被诊断有心脏病,由于没有正规治疗,于半年后逝世。

而当时被检查出有扩心病后,刘先生也有一直规律服药,并定期检查。但今年9月份,因工作需要在高海拔地方就业,刘先生感觉自己的症状最近越发严重,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也有异常,便四处寻医问诊,在湘雅医院接受检查后,发现刘先生的心脏较正常人的大了60%,且心功能差,诊断结果是:“扩张型心肌病”(DCM,简称:扩心病)。

医师告诉刘先生。扩心病的治愈能力不强,且预后5年间的病死率在50%左右,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治疗药物。经2周悉心治疗,症状较前好转,食欲、睡眠较前明显改善。随后,刘先生带着儿子来到医院体检,结果发现也是心脏偏大。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发病时除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为:心脏逐渐扩大、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衰、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

部分扩心病具有遗传性,家族性扩心病(FDCM)表现为同一家族的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扩心病患者或者有50岁以下的一级亲属不明原因死亡。目前研究认为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遗传,对于家族性扩心病患者追踪观察有助于DCM早期诊断。

医师提醒:建议早期药物干预,DCM早期心脏扩大,但心功能正常,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显著改善成年人心衰患者和DCM患者的预后。

注意休息;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前负荷;控制和去除可能导致心衰加重的外在因素,如控制体重、病毒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贫血;适当运动;作息时间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神经功能失调;加强心理辅导,配合治疗,减轻精神压力等也有助于控制病情;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