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口服泡腾片死亡,还有多少错误的用药方式你不知道?

作者:常青藤爸爸 2019-07-19阅读:5506次

央视有一部纪录片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事件——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经抢救无效死亡,起因就是孩子妈妈直接让孩子口服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并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死亡。

在这起让人心痛的事故中,孩子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从标明“口服”的“泡腾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药片,在没看说明书的情况下,直接放进宝宝嘴巴后,喂了一口水。没过多久,孩子就剧烈咳嗽起来,手脚抖动,嘴角也慢慢变成青色。

很多人都知道泡腾片需要用水溶解,等气泡都跑完后再服用,但却不知道为何要如此操作。

在媒体采访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费轶博解释称,“泡腾片属特殊剂型,含有泡腾崩解剂,一般是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遇水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将其放入口中,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有引起窒息的风险。”

对此,常爸先强调一点,民间所谓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或者预防感冒的说法,迄今没有任何确凿证据去证实,加上维C泡腾片中钠含量较高,所以,不建议给孩子吃。

补充维C,多吃水果、蔬菜就足够了,玫瑰色水果、叶菜、番茄等含量丰富。此外,如果摄入量过多,过量的维生素C会经尿液排出,大量摄入反而会引起腹泻、泌尿系统结石,诱发痛风、加重胃溃疡。

或许,很多人都跟常爸一样,以为这种错误服药导致的事故只是偶发事件,然而,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这类事故的发生率竟然数据惊人!

国内每年死于不良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到了30%。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因用药不当,中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造成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更是难以计数。

曾经红遍全国的舞蹈《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参与这个舞蹈团的所有20多个聋哑演员中,18个是因为药物致聋,且大多都是在幼儿时期因发烧使用抗生素所致。

又是一组让人心痛又难以置信的数据!

为了提醒更多的家长,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常爸请来北京市朝阳医院药事部的于晓佳药师,请她来介绍儿童服药的常见误区。

专家介绍

于晓佳:北京市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毕业于天津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药学硕士,从业12年,现为急诊科临床药师,擅长治疗药物监测、抗感染、镇痛、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误区 1

迷信“纯天然”、“纯植物”,轻信他人推荐

用药和育儿,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况,治病也要根据孩子不同的病情来用药。切忌盲从他人,别人的用药经验不一定适合你或者你的孩子,更要防止被不良商家蒙骗。

有些商家打着“纯天然”、“纯植物”的旗号,实则要么疗效全无,要么有这样那样的毒副作用。也有些家长偏爱“祖传秘方”、各种渠道打听来的“偏方”,殊不知却是在让自己的孩子以身试毒。

2016年11月,深圳3名幼儿因使用一款问题喷鼻剂,导致严重的铅中毒,并一度病危。媒体报道显示,儿童血铅中毒标准为200微克/升,而深圳的这3名患儿,体内的铅含量都接近1300微克/升的死亡线。

原因就是家长带孩子到一家药店就诊,听信“坐堂医生”推荐,给孩子使用了这款问题喷鼻剂。而这款问题喷鼻剂中的铅含量约为10%,砷、汞也是含量超标。后经查实,该药堂使用的三种药品都没有批号,属于假药。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鲜见,假药也越做越真。对于家长来说,到底该如何分辨?

首先,一定通过正规药店、医院购买药品,不要轻信路边小诊所和所谓的祖传秘方。

其次,拿到药后,要仔细鉴别。

外包装上印有“卫药健字”的,一定是假货。“卫药健字”是已经废除的批准文号。

标有“国食健字”的,是保健食品,并非药品。

正规药品都会有“国药准字”的标注,标注格式为,国药准(试)字+ 1 个字母+ 8 位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药的种类,H 是最常见的化学药,Z 是中成药,S 是生物制品,B 是保健药,T 是体外化学诊断试剂,F 是药用辅料,J 是进口分包装药品。8位数字,多一位少一位都不行。

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将8位数字输入食药监总局官网,查询该药的批准文号,看药名、剂型、规格、生产厂家等是否对得上。

此外,假药的包装印刷质量较差,会出现字迹模糊、叠影的情况;包装盒如果缺少药名、规格和生产批号三个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是假药。

误区 2

含激素的药副作用太大,都不能给孩子用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一听说激素药,就唯恐避之不及,觉得激素一定是不好的,副作用大的。

其实,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情、年龄用药,既可以有效治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

就拿常见的婴幼儿湿疹来说吧,比较轻微的湿疹,通过合理的生活护理和皮肤护理就能好转;严重的湿疹治疗,还是需要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是湿疹首选药物。

首都儿研所皮肤科主任、儿童皮肤科资深专家刘晓雁曾说,临床上证实激素药物治疗湿疹确实有效,在医生指导针对病情有针对性的用药,可以放心给孩子使用。

只是在药物选择上,要首选中效和短效的激素类药膏,使用时根据皮损的恢复情况逐渐减低外用激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使用量和使用周期上也会严格把控。

所以,不要害怕激素,不要以为坚决不给孩子用激素类药物就是为他好,该用的时候不用,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睡眠、饮食,甚至是生长发育,得不偿失。

另外,也不要在病情稍有好转时,就因为害怕激素的副作用立刻停药,这样不但对病情没有好处,反而容易造成反复,用药方法、剂量、时长,一定要遵医嘱。

误区 3

一生病就吃药or是药三分毒,抗抗就好了

好多家长,不光是老人,甚至包括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内,都有这样的观念:孩子一感冒,赶紧喂药,“吃药好得快!”孩子一咳嗽,赶紧吃药,理论依据是“不吃药咳成肺炎更麻烦!”

如果有家人表示反对,“吃药党”往往振振有词,你看上次不就是听了你的话,刚开始没及时用药,结果变成肺炎了吗?

其实,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感冒≠细菌感染。普通感冒是自愈型疾病,咳嗽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咳嗽对清理呼吸道有好处,吃药镇咳只是抑制咳嗽中枢,使病原菌没法排出,有时反而会延长病程。

儿童最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时候都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没有特效药的,更多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愈合。

所以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感染是几天后痊愈,还是加重变成支气管炎或肺炎,从根本上取决于免疫系统跟入侵的病毒相比哪个更强大,跟吃药与否关系不大。

所以,除了流感引起的肺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外,孩子的感冒即使真的发展到了肺炎,如果还是病毒感染,也一样没有特效的药物,只能对症支持治疗等待自愈。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无效,而这是抗菌药滥用的一个原因。

但是,如果孩子的上呼吸道感染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症状,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鼻窦炎等情况,或者衣原体肺炎等,就一定遵医嘱按量按疗程使用抗生素。

这个观念的另一个反面,是“生病硬抗派”,这个“小分队”以年轻的家长居多,也是朝另一个方向用力过猛的一个典型。

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出现高烧的情况时,仍旧拒绝吃药,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普通感冒可以先抗一抗。但如果出现发烧超过39℃以上或发烧高热惊厥、发热超过3天、6个月内小婴儿发烧等情况,就需要尽快对症下药,严重者需尽快就医。

所以,一有感冒迹象就给孩子吃药和一直硬扛着不吃药,都是不对的。

家长只要了解什么时候该吃药、什么时候可以稍微抗一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才能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

写在最后

最后,再次强调一个连常识都算不上的常识:

药品如何使用要向医生问清楚或咨询药师、用前看说明书,弄清剂量、用法,然后再给孩子吃。

同时,给孩子喂药要使用专业的量取器具,使用非处方药时要选择儿童剂型,切勿将成人用药减量给孩子服用,避免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情况。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个案例,急于给孩子喂维生素C泡腾片的妈妈如果能停下来,仔细看一下说明书,或许就能避免这处悲剧的发生。

不光要看说明书,而且用量上也要严格遵照说明书或者医嘱来。

孩子生病,每个家长都会着急,有的家长会因此擅自给孩子加大剂量,却不知这样可能导致孩子脏器中毒。还有的家长觉得成人药的药效更快,无视说明书的提醒,给孩子吃成人药,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的身体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肝脏的药物代谢酶活性较弱或数量较少,很多药物不能被完全代谢失活;肾脏排泄能力较弱,活性药物在体内大量蓄积,血药浓度升高,极易超过最低毒性浓度,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发死亡。

所以,不管在多紧急的情况下,给孩子用药一定要看明白说明书。

对于剂量、用药风险说明书上都会有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儿童用药时,一定要细看。如果遇到医嘱和说明书不一样的地方,要向医生问清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