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穴:风门穴治疗伤风咳嗽,胸背彻痛,肩膀酸痛等它最灵

作者:九品轻生活 2019-09-25阅读:4921次

风门穴

1.所属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

2. 主调病症

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肩膀酸痛,项强,痈疽发背等。

3. 位置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4. 穴位图

5. 穴位视频

风门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痛等作用;风门穴的位置: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详见本文图解风门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穴位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外侧支,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

穴名解说

【风门穴】经穴名。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

【穴位含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1)“风门穴”。“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穴”。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风门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治疗头痛发热、伤风咳嗽、胸背痛、项强等。

【穴位配伍】风门穴配肺俞穴、大椎穴治咳嗽、气喘;风门穴配合谷穴治伤风咳嗽。

【临床应用】头项强痛、背痛。

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保持坐姿太长时间而引起的头项强痛(如转颈或低头疼痛)和背痛在临床上可以用蜂针来治疗,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常用风门配用肺俞、厥阴俞、大杼等穴位,或以痛为腧,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通则不痛的治愈目的。最好以蜂针点刺、散刺为主。

过敏性鼻炎:多因气候突然变化、感冒后而加重,风寒热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侵袭,内舍于肺,致使肺气闭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出现的喷嚏频频,临床上常用风门配以足三里、大椎、肺俞等穴位来进行蜂针治疗。蜂针治疗的初期,穴位应交替进行,量宜小,待平稳度过过敏反应期后,再逐渐增加蜂针的量,提高疗效。

哮喘:是指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一类疾病,其基本原因是痰饮内伏,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以寒冷季节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临床上常用风门配以定喘、列缺、尺泽、肺俞等穴位进行蜂针治疗,方式多样,可以用蜂毒来穴位注射,也可以直接进行散刺,但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蜂毒的量,以免出现过敏反应。蜂针有调节免疫的作用,最好于哮喘的缓解期保健治疗以预防为主,对于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用药,遵医嘱,或即时送医院治疗。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风门穴,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方法】强力按压此穴位,能促进组织的发达,使身心—面作用旺盛,—面控制体内钙与磷的代谢。进而增加对滤过性病毒的抵抗力。首先,深呼吸,在气止时用食指强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经6秒钟后,再慢慢的放手。以此要领重复做10次到30次。 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如果还未能完全复原请再试试以下的治疗方法。

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此穴位称为“风门”,治疗要领同上(手无法到达请别人帮忙),连续做10次。按摩风门穴可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很有效果,特别是哮喘患者长期按揉此穴位,能有效的减少哮喘发作。

一般情况下,风门穴与大杼穴,肺俞穴三穴合用来调理呼吸系统的疾病,它们分别位于脊柱两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旁开1.5寸,左右两边各一个。

按压这组穴位可以预防和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因为此三穴都属于膀胱经,并且此三对穴位所对应的正好是肺的功能区,按压它们可以应对呼吸道疾病。按摩时采用点按于捏拿穴位的方法,从上自下自大杼穴至肺俞穴反复多次,每天一次,力度适中偏大,以局部酸胀发红为度。白天按有利于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