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更大的扭曲?

作者:金库网理财师平台 2017-10-16阅读:1271次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做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最近大热的“行为经济学”。

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更大的扭曲?

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命题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会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实的人,认知能力有限,好吃懒做,意志力薄弱爱拖延,对世上不公之事不能忍受,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做出的决定并非是最优的。

举个例子来说,著名的参照点理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个人需要在以下两种情形中作出选择:第一种情形下其他人一年挣10万你一年挣12万,第二种情形下其他人一年挣14万你一年挣13万。理性的人应该知道13万比12万多,但研究显示,大部分人都会选第一种情形。这是因为第二种情形下,参照点是别人挣得更多,你受不了。

所以,行为经济学认为,真实的人是非理性的,常常做出错误的决定。正因为此,有心的投资者可以加以利用,然后赚取超额收益。塞勒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行为经济学很会赚钱

学院派经济学家常被人怼:“既然你这么懂市场,为什么还这么穷”?然而,塞勒是个例外。他有一个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业绩从基金成立日1998年12月28日开始计算,若当时投入10000美元,到今年9月底就会有93244美元,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涨幅为307%,比巴菲特多了500%。

这只基金的投资理念也延续了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塞勒认为通常市场对于已有的负面消息总是过度反应;而对新的、公司正面的消息又往往反应不够。这时就出现了赚钱的机会。

基金的投资理念:投资者常常高估坏消息的影响而低估好消息的影响;坏消息引起市场恐慌时、好消息市场无动于衷时均为买入时机。

该基金还有一个选股原则:就是寻找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或股东买入、以及存在明显的股票回购的个股。而在卖出个股时,该基金通常会在大量内部人卖出、或者新发行股票以及公司发生并购等行为时寻找机会卖出。

当然了,内部人最了解自家的公司,明显被低谷时他们一定会买入,高估时会卖出。这让金库君想起了格力的董明珠,这两年她不断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事后也证明此举很明智,股价不断上涨。

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浅显易懂的常识。

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和他本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塞勒反对炫技的经济学家,崇尚简单。反对过度学习,过多的信息对投资决策有害无益;他表示如果要赚钱,每个投资者都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关掉电视!不要听彭博、CNBC 7*24的财经新闻报道。他崇尚简单产品,除了自家基金,推荐指数基金。

大道至简,真理往往是常识 ,只是我们会忽视。回到行为经济学上,现下风光无限的行为经济学并非无懈可击的,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更大的扭曲?

行为经济学的争议——政府干预

在“自由市场主义者”看来,行为经济学就是危险的敌人,因为行为经济学提倡政府干预。

行为经济学家观点:由于普通民众的有限理性和缺乏自我控制,需要政府这个大家长来规划一些事情。比如说,美国人的退休存款比例一直很低,他们觉得这样做真的是目光短浅,太不理智。怎么办呢?发工资的时候,默认把一定比例工资存为退休金,强制储蓄,退休后再还给你,这样不就帮助挥霍之徒存钱了吗。

但是在“自由市场主义者”看来,这就是专门安排了一个家长来限制自己。另外,如果普通民众是非理性的,怎么证明政府这个大家长有更高的理性?家长做出的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并且政府一旦犯错影响更大。

许小年在首届思想中国论坛说过这样一段话: 尽管市场不是完美的,尽管市场配置资源不是最优的,我们知道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场高,如果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高,我们就没有必要在1978年启动经济改革。企业家有非理性时,政府难道就没有?

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之争,还在继续。。。

应该说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政府干预,赋予政府部门太多权利对经济不是好事。但是,行为经济学对个人投资还是很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对手,纠正一些错误思维,然后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