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在遭遇心理困扰的时候总是羞于求助?

作者:心灵万象 2017-07-01阅读:957次

为什么国人在遭遇心理困扰的时候总是羞于求助?

大概在2013年左右,和我交往6年的女友分手了。那段时间我很焦虑,甚至有段时间还有点情感障碍,每天日子过的浑浑噩噩。后来想着,不行,再这样下去就废了,我还是找一个心理医生看一下吧。

我先是去了省内最好的医院,找了个心理医生,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很亲切,没太多架子。不过她很忙,没太多时间和我咨询。看了一段时间后,她对我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咨询师吧,XXX机构的,给你电话,你找她就行了。

我给这个咨询师打了电话,说什么时候能咨询?她说星期六有时间,我就和她约好星期六见面。

进了咨询室,感觉还是不一样的,特别想宣泄,咨询师就听我说,至今我不太记得自己说什么了,反正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堆,一直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从此以后,我就开始了长达2年多不间断的心理咨询。

在这过程中,我见过无数人来过这家机构,可只有我一个人能坚持这么久的时间做心理咨询。

当我结束咨询过程的时候,我的咨询师跟我开玩笑说:“跟你咨询真是累死了!每次都要耗掉我的脑细胞。”

我笑了笑,问她为什么?

她说,从没有哪个人像你这样,对自己反省到极致并不断改正缺点的人。

对,就是这个。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咨询师对我说过的这句话,我突然觉得,这才是“国人遭遇心理困扰的时候总是羞于求助”的根本原因。

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人,能够真正下决心、直面自己最惨淡的人生和经历。

跟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国内在心理教育以及意识上面还远远不够,就像Veri知友说的,在美国盐湖城,当地大学在雪季开始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类型的通知,邮件啊,网络主页啊,海报等,告诉大家,冬季容易产生抑郁症。如果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就建议去咨询。咨询有实习学生做的,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有高级专业人员的,反正跟着程序走。同时也会有各种应对的建议。

而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帮助较少,生活中几乎遇不到。

另外,国内的人在认知上有几个不好的习惯。

一是感冒、发烧、胃痛、拉肚子等病就会看医生,焦虑、抑郁等问题就不会主动去解决。有朋友就对我说,你有心理问题看医生干什么?小题大做,过一会就好了。去外面玩玩、或者和好友出去搓一顿,这不是挺好吗?干嘛一个月花几千块钱做咨询?浪费钱。

二是我们当前的价值观文化有很大问题。只认钱,有钱就是老大,哪个人经济财富地位权力高,这个人就有本事,笑贫不笑娼。而实际上很多这样的人,未必没有心理问题。比如有些人当了官,有了地位,开始不顾家庭,认为妻子老了,不中用了,要在外面找新欢,其心理认知以及行为严重背离合理的价值观,虽然他有金钱、有地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

大家对于“心理”这个定义并不是十分重视,反正不管什么样的性格,还有气质,大家不都是几十年过来了,何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

三是缺人文关怀。这点大家太感同身受了,都不止一次私底下说现在的中国物质提高了,精神层面却倒退了几十年,什么仁义道德、责任感之类的统统消失,个个都是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社会风气及其恶劣。

在这种环境体制之下, 又有谁真正能做到完善自己的内心?大都为了生活而随波逐流。

因为要生存啊,光是生活就已经让人精疲力尽了。正是周围环境的恶劣,大家觉得心理问题没有必要上升到急需解决的层面,先解决温饱和物质问题,再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恐怕是现在很多人的想法。

可实际上这种想法只是“不断拖延”,让问题“变本加厉”。不管朋友圈你怎么晒自己去旅游,去哪里玩,到处炫耀你的生活方式和自拍,只是你自欺欺人而已。

我始终坚信,去看心理医生不是懦夫,而是强者的表现。凡是敢勇于面对自己缺陷的人,都是最伟大的人。突破这层窗户纸,你才能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