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收入决定了孩子将受什么样的教育?真相没那么简单!

作者:成都商报客户端 2018-01-16阅读:3764次

2017年,你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是多少?都花在了哪些地方?学校还是补习班?不同收入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需求有什么不一样?

最近,《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正式出炉,引来了诸多关注。这份调查范围涵盖了中国的29个省份、363个县,用大数据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的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和选择,快来看扎心了没!

大数据显示

家庭收入影响教育需求

近日,《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正式发布,这份调查用大数据直观地解析了目前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投入的大趋势:

1、校外教育支出在家庭教育总支出中占大头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3936元,城镇1.01万元。

▷在城镇支出中,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最多。

▷在家庭教育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对孩子校外教育的投入。仅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外教育的支出就占了家庭教育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2、不同地区的家庭在校外教育上的支出比例不同

在校外教育支出中,农村地区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

若进一步细化,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教育为例,全国中小学生在学科类校外教育的参与率为37.8%,其中农村为21.8%,城镇为44.8%。就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费用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平均花费为5021元,其中农村费用为1580元,城镇为5762元,可以看出城乡差异非常明显。

3、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的差异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同家庭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开始减少并趋同,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的差异依然很大。

  • 当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会转而到私人教育市场上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当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公立学校更加偏向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导致一些家庭对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满足。

  • 如果当地的私立学校较为发达,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转而选择将子女送到私立学校就读,从而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服务人群的日渐分化。如果可选择的私立学校有限,这些家庭也有可能选择将子女送到课外补习班,从而导致不同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获得的市场教育资源的分化。

不同阶级有不同阶级的教育诉求

你对孩子的教育诉求是什么?

这份调查报告一出炉就引来了众多讨论,很多家长由此联想到了因资源分化而产生的阶层划分。甚至有人联想到如美国的教育分层:不同阶层的人对自己的下一代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旅美作家万维钢曾用一个比喻总结了美国三个阶层的教育需求:

1、底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2、中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3、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这个观点放在中国教育上是否同样适用呢?因为义务教育普及且中国大多数家庭生活水平还处于中产及以下的缘故,我国的社会阶层划分并不明显,也有人分析到:中国现阶段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的“器具”,对应家长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而上等器具,则是工艺品,对应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各种素质教育,包括掌握各种技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家长追求的“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颖特性,而是做到符合工艺品的指标即可——即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

上文中提及的调查,其实正反映着这一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们是否反思过一个问题:孩子的教育难道只能从教室、补习班、考试中得到吗?

别把成功局限于“跨阶级”

做好这些同样能帮助孩子获得幸福!

有一位家长曾说,自从有娃之后,只要一想到他们的未来,心中就会有焦虑感。事实上,家长的焦虑通常来自于对阶级跃升的渴望和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但是,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将“成功”片面地等同于收入上的增加和阶层的跨越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

导演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从7岁开始,14岁,21岁……一直到56岁。

你的收入决定了孩子将受什么样的教育?真相没那么简单!

拍摄的初衷是以为了验证“你的出身阶级,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但几十年过去了,导演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可能太狭隘了。如果以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唯一标准,打破壁垒可能的确并不如意,但是谁说幸福与成功只有这一种呢?影片最后,好几个非精英阶层的主人公最终并未大富大贵,但依然找到了足以感染人的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

这或许正在给普通家庭启示:做好了下面这几件事,同样能让孩子有一个好未来!

1、要塑造孩子健全的心灵

在《人生七年》中,出身于教师家庭,生活优渥的尼尔原本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可是他的父母除了让他学习,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人际知识。在21岁那年,尼尔在一次重要考试中失利,从此一蹶不振,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也完全没有应对能力,最终患上精神疾病,成为流浪汉。

你的收入决定了孩子将受什么样的教育?真相没那么简单!

△(左)尼尔(右)苏

与尼尔相反,另一个主人公苏出生平凡,还在成年之后遭遇了离婚的打击,苏选择了在孩子面前保持乐观,享受与孩子的相处,最终苏再次收获了事业和爱情,家庭美满。

可见,“性格决定命运”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2、兴趣与鼓励是孩子勤奋的起点

同样是《人生七年》的主人公,小尼克一开始可以说身处在最底层,但是因为老师一句“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更用心地去钻研科学知识,最终,尼克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实现了“穷孩子的逆袭”。

3、给孩子视野与格局同样重要

所谓的“阶层差异”,不只来源于钱与地位,更多的是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个人气质、世界格局上的天差地别,这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跟生活圈子决定的。

在《人生七年》中,出身上层社会的三兄弟小小年纪就在看《金融时报》,而许多中底层家庭的父母,要么盲目地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要么将跨越阶层的愿望早早压在孩子身上。

你的收入决定了孩子将受什么样的教育?真相没那么简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阶层获取信息的能力正在趋同,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书籍,结交不同阶层、家庭的朋友,这样即便给不了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丰富孩子的视野与格局。

看完上面的调查报告,团长想起了前两天我们分享过的韩寒的观点: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英美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因为相比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要够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文 | 朱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