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情绪勒索(周三¥1):摆脱家人、情侣、职场间的情绪控制!

作者:每日读本书 2018-11-15阅读:649次

去年今日荐书


书虫评论向下滑动查看)

  • 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对生活事件有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受到记忆中往事情绪的叠加影响。向朋友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整合右脑(情绪感受)与左脑(语言逻辑)功能,面对生活事件时能做出更妥当的处理。写作之所以有疗愈作用,可能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左右脑的整合。

  • 辨识过往经历中他人以爱之名施加的情绪劳动,辨识自己因过往情绪被勾起而导致的过度反应,树立自己的核心目标,用各种技巧来预防过度反应。坦白说,没有看到很多令人振奋的内容。改变认知,培养新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

  • 以前看过的有关控制情绪的毒鸡汤只提供优秀案例仅供参考,工具书大部分提到脑区激活之后立马进行操作性指南,而这一本融合了很多有关认知神经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咨询中前沿新兴的治疗方法,最惊喜的事引用大量论文和著作,作者有心了。

  • 朱迪斯·P·西格尔为我们写了一部启迪之书。她用人脑生理学的新研究结果,将人自我的情感与身体联系了起来,这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是一股清新的浪潮,令人不忍放下。——麦琪·斯卡夫,《亲密伴侣:爱情与婚姻模式》以及《秘密、谎言与背叛:身心相通》作者

  • 本书讨论的是让人感受到压力的相处问题,是指导我们对抗情绪勒索的很有价值的指南。——贝斯·雅各布斯,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哲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以及兼职教员,《情感平衡》作者

推 荐

摆脱家人、情侣、职场间的情绪控制!在面对压力的日子里,抚慰暴躁、焦虑、失落、抑郁的心灵,不让坏情绪伤害自己和在乎的人。

1、关系越亲密的人,往往越容易互相伤害,当对方以爱之名绑架你的感情,勒索你的情绪,你该如何应对?本书将情绪控制与亲密关系(亲子、情侣、同事、朋友)完美结合,让我们认清亲密关系的脆弱性,也看清自己内心隐藏的恶魔,学会和家人、朋友、同事正确相处,避免亲密关系带来伤害,避免因为情绪失控做出后悔的事。

2、本书封面走温情路线,充满疗愈感,每一个看到此书的人都会心怀一份温暖和美好;

3、本书作者是纽约大学注明社会学教授,她结合多年的咨询经验,包含家庭、工作、爱情关系中的诸多典型案例,你能从每个案例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对症下药。

内容简介


情绪勒索,是指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等手段,在亲子、情侣、职场关系中争夺控制权,让对方就范。你可能是位遭到伤害的被所勒索者,也可能是一位勒索者,正在无意识地伤害着你所爱的人。

本书写给每一个内心柔软,却总被情绪勒索的人,让你摆脱家人、情侣、职场间的情绪控制,学会和爱的人正确相处,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朱迪斯·P·西格尔,纽约大学西尔维社会工作学院的副教授、婚姻和家庭问题治疗师,曾出版多部关于家庭问题治疗的书,并因此享誉美国;曾被邀请参加《今日秀》和《早安美国》等知名节目。

本书浓缩了她三十年的临床研究成果、深刻而典型的治疗案例,为千万读者提供摆脱情绪勒索的良方。

精彩书摘

没有控制权下的不堪重负

这个世界有很多大型机构,需要我们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遇到自己无力掌控的局面。当我们非常自信自己的能力时,取得控制权就相对比较简单。但如果你没有获得控制权,又无法忍受别人的控制,那你的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堪重负。你还会发现,无法忍受别人的控制会给你带来被动,即便避免陷入被动会对你的健康不利,你也会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被动。

焦虑是一种面对已知威胁时产生的情绪反应,而取得控制权则是避免这种情绪的唯一途径。如果你首先处理的是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因素,你在重新夺取控制权的情况之中就会更加轻松自在。通常,在一个大型团队中,只要知道团队的发展情况,有一个自信的领导,那人们就会有安全感。例如,医生们已经明白,把病情详细地告诉患者会让他们更加顺从,花时间去解释诊断过程或治疗方案,病人们更容易接受诊疗指导。我们可能都不喜欢待在封闭的病房里,忍受医生们的大呼小叫,但如果我们知道不需长时间待在医院,而且除了休息时要待在病房,其他时间不受太多限制,这样我们就不会太过担心自己的病情。明白接下来状况会变成什么样也能减少我们的无助感和忧虑感,在无法掌控局面时,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两种感受。

和亲密的人争夺控制权

小时候,家里的一切都由父母做主,这样孩子就感觉有安全保障,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希望获得掌控自己事情的权利。就连小婴儿都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想要人抱,什么时候想吃东西,什么时候发出最大的声音求助,以此改善自己的环境。想要的时候就去争取得到,这成为了“可怕的两岁”的孩子们主要的意愿,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孩子们会大吵大闹,高声嚷嚷。弗洛伊德将这种行为称为孩子趋乐避苦的本能,并认为无论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如何,人们生来就有一种追求享乐的原始本能。坚持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确保最后的梦想成真,人们会变得争强好胜。

家庭治疗专家就是来了解他们接诊的家庭中的权利结构的。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结构组成不同,但在所有的家庭中,成人应该都因自己对孩子拥有掌控权而感到开心。例如,父母会很高兴自己拥有制定和维护家庭规则的权利,这是很明显的。但看到很多父母无法做到这一点,并且实际上是由孩子们来掌控父母的,你可能会感到很惊讶。

父母掌控孩子的后果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试图让父母明白,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可以为自己做出重要的决定,或者至少有权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很快就发现,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如果没有实现愿望会出现的后果。父母决定你是去篮球场还是电游室,但你去了之后又不喜欢他们为你做的选择,你就会责备自己的父母。但如果是孩子自己选择了去打篮球,却又玩得不开心,那他要责怪的就只有自己了——尤其可能的是,他的父母并不认为这是最佳的选择。如果父母没能让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做决定,并让他们自己承担做错了事的后果,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是不利的。认为自己选择的才是最好的,持这种观点的父母,通常是基于自己的喜好或他们希望孩子们也能够达到他们所希望的样子。

如果父母很难明白孩子跟他们是不一样的,那他们就享受不到孩子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独特魅力。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梦想和期望,那他可能就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试图让父母明白,自己已经足够成熟,排斥父母(也许会转而投向家庭以外的某个看起来更好相处的人),也可能为了达到父母严格的要求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多年后,他会没有主见,会继续屈从于指责他或者让他做出让步的人。尽管他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但遇到问题时,却仍然会向那些主宰他行为的人求助。

争夺控制权

作为成人,你就拥有了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获得驾驶证就意味着你可以控制并驾驶一辆小轿车,到了可以买酒的年纪,就意味着别人相信,你可以为自己的健康生活做出负责的决定。达到参选的年龄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操控整个国家,但你通过为支持的候选人投票能够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与此同时,作为成人也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舞台,这时候,我们要准备好跟另一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幸的是,没有哪两个人是用同样的观点看世界的,因此,控制权再次成为了两人生活中的主要命题。

两人结成夫妻之后,很快就发现,双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彼此造成深远的影响。夫妻俩要面对数不尽的情况,如谁负责家务,怎样跟朋友、家人相处,怎样彼此相处,怎样独处,该怎么花钱和怎么省钱,怎样装饰两个喜好完全不同的人组建的家庭。就算我们认为自己选择的伴侣跟自己很合拍,但就某些重要的事情进行商量时还是可能会爆发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就意味着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在情感关系中获得控制权有很多并不光明正大的办法。由于双方都同意协商,因此两人之间的权利并不总是平等的。有些夫妻认为一方在某些领域更有经验和能力,在这些领域也就更有权威性,然而,另一方试图夺取控制权的时候,总会将局面复杂化。人们用多种方式去争取支配掌控权,如有的人变得固执己见,有的人威胁别人要给他们造成伤害,有的人酿成别人不期待的后果。另外,还有些不正当的破坏性策略,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男人怀疑自己的妻子或者威胁不再爱妻子,而有的妻子也试图通过请外人来帮助自己,在家庭中获得胜利。

所有这些策略只有在情感关系糟糕,双方都不信任彼此时才用得上。只有认识到我们的伴侣遇到不同的情况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才会更愿意做出妥协。靠武力或不靠谱的策略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只会侵害我们的情感,会让夫妻双方彼此怀疑、不信任,甚至变成敌对关系。

在我看来,夫妻双方彼此怀疑是破坏夫妻关系的怪圈。情感关系只有在互相的信任和关爱中才能健康成长。例如,如果女朋友花了太多时间跟其他朋友打电话,皮特就会为此而心烦,他感觉这段关系受到了威胁,没有安全感,会吃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这时候,他认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被女朋友忽略了,女朋友关心的是他以外的人。皮特认为,如果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女朋友,她就会满足他的需要,同时还认为自己需要采取措施来获得女朋友的关注。如果他强势阻止女朋友与别人打电话,他的女朋友很可能会怨恨他,对他生气,有可能还会做出反击,甚至会决定再多花点时间跟同性朋友在一起,发泄对皮特的愤怒,还可能因为出于同情而暂时满足一下皮特。因此,在他们的家庭中,皮特即使夺到了控制权,也不可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为避免冲突放弃控制权

了解我们争取控制权的目的很重要,了解为什么有人干脆放弃已拥有的控制权更重要。

害怕冲突

通常,害怕冲突的心理会让我们轻易放弃控制权。违背一个更强势的人的意愿,这让我们大部分人感觉到不安,并且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人恼怒的时候,小孩子通常会觉得惊慌焦虑。很多人在家里都经历过家庭暴力,并且有很多痛苦的、让人难受的记忆,都是关于父母彼此嘲笑、威胁、侮辱甚至彼此打斗的节。见证或经历家庭暴力时,恐慌和害怕的火苗会蹿进我们的情绪“记忆库”。即便想不起来细节,那些父母的暴力行为带给孩子的恐慌感也会迅速燃烧起来。一旦头脑建立起了争吵和暴力的神经联系,杏仁体会马上感应到争吵的危险,并做出反应。避免冲突而放弃控制权变成了恰当的选择,至少也是我们首要的选择。

害怕被抛弃

不是通过关爱和鼓励,而是通过父母权威而获得控制权的父母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困扰。童年时,我们最需要的可能就是安全感,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确信,只要我们需要,父母会一直在身边帮我们。当父母不能给我们安慰,让我们安心时,我们就不知道该不该依靠他们。为了得到需要的安全感,有的孩子依赖父母,有的孩子则不依赖父母,并且不相信父母会为他们着想。多年后,如果你对你的伴侣拥有控制权而不满,他就威胁你结束这段关系时,那么以前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安慰的情绪记忆可能会让你为避免冲突而放弃争夺控制权。

书评:情绪伤害过你吗?


作者:大象

时间:2018-05-23

《情绪勒索》--(美)朱迪斯.P.西格尔

这本书是第一次去成都图书馆借的第一 本书,之前在网上看见有人推荐,读完以后才发现作者不一样,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医生写的。情绪勒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对朋友、爱人、同事、亲人,我们常常被情绪操控着,不断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导致关系崩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口是心非,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掌控情绪勒索,不知道如何控制它,书中会给你答案。我是从小是一个情绪外露型,长大后我的经历导致我现在是情绪内敛型。

本书文字通俗易懂针对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作者也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解释。每个章节作者都有插入几个自己心理治疗的案例,更加容易理解所描述的内容,但是作者的案例几乎是国外家庭和人的案例,其实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传统家庭和人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书中的理论和方法非常受益。读完本书,学会辩识什么是情绪勒索,“理智”的左脑和“情绪化”的右脑,当我们右脑杏仁体受到刺激,我们就会做出过度的反应。摆脱情绪记忆,把坏的记忆存放在潘多拉的盒子里,幸福开心的记忆存放在情绪的“好抽屉”里,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打开“好抽屉”。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正视我们的忌妒,学会化解忌妒心,不要因被排斥拒绝,而否定自己,陷入偏激之中,接受和反思批评,掌握好工作和生活的情感平衡。当我们在工作中和家庭生活中受到情绪勒索时,不要情绪爆发和情绪压抑,这都会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学会寻求帮助和被接受,找到归属感,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怎样化解情绪勒索,观察自己杏仁体被激活时的生理反应,冷静思考再表达自己的想法。预防被情绪勒索,学会观察自己,让未来而不是过去决你的现在。

书评:让未来而不是过去决定你的现在

作者:可乐加冰ice

时间:2017-10-21

虽然上架建议是心灵励志书籍,但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本心灵工具书。

首先明确一下情绪勒索这个概念,我在这本书中找到的作者对情绪勒索的描述应该是:自己的言行会受到情绪影响,但又不明白如何控制。

那么回忆一下过去,这种情境是否常常发生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当中?如果是,那么毫无疑问,你受到了情绪勒索。当这种情况较为频繁或者已经对你产生了消极影响,那么建议你来看看这本《情绪勒索》。

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你明白你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勒索,并学会认清它、克服它、摆脱它,也就是副标题所说的“如何摆脱家人、情侣、职场间的情绪控制”。并不是别人怎样煽动并利用情绪去控制你,而是你怎样控制自己不自觉被激发的某种情绪进而摆脱由此引发的不受控的消极影响。

这本书从理论、诱因、环境、对策四大部分层层递进,通过理论说明和故事举例,让读者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情绪勒索,以及其发生的种种表现及产生的影响。理论部分教会我们从反应识别情绪勒索,并介绍了其产生的原因;诱因部分介绍了引发过度反应并引发情绪失控的四大因素;环境部分主要介绍了其产生的两大主要环境,即工作和家庭;最后递进到对策部分,让你明白的同时,学会控制,以达到摆脱情绪控制下产生的过度反应。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死循环,因为某件事(可能是别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突然就情绪失控,冷静下来后又暗自后悔,所以焦急的去寻找补偿方法,补偿的方法可能有效但失控时的影响已经产生,或者补偿的方法干脆无用,导致自己又一次因为懊悔而情绪失控。听起来这就是个死循环。

或许一开始会自我辩解:容易冲动、少不更事、年轻气盛、当时头脑发热等等,但是当这些行为对伤害到身边的人或者影响到工作时,我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就像生病需要吃药住院一样,情绪生病了,也需要治疗。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温和沉稳,但是因为情绪控制而无意识的反应过度,相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产生过。那么也是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这种情况达到了什么程度。

已经发觉受此影响的人可以通过书中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情绪;怀疑自己受到影响的人也可以通过每章后面的练习来了解自己受到影响的程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自己,了解情绪,摆脱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情绪隐形或显性的影响,摆脱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变成未来自己希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