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厥阴病?学习笔记分享

作者:东宫聊健康 2020-11-23阅读:5457次

伤寒论厥阴病篇,其病位应在肝及其经脉。

但伤寒论书中此篇不独在肝,条文比较复杂,没有章法可循。故有医家言,此乃千古奇案。又或者厥阴部分内容较少,故又加入其它杂病的一些条文。

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条文与大家分享。

厥阴病提纲: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郁火上冲。

消渴:郁火消灼津液,比口渴重。

饥而不欲食: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不欲食: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

蛔虫:喜温避寒而上行,喜钻孔,是上热下寒。(胆道蛔虫证)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xiu)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躁动不安,是阳虚重症的表现,蛔虫喜温,阳虚不能养蛔,蛔自上窜,不吐蛔是脏厥,吐蛔者是蛔厥。

一吃饭,就呕吐,这是腹中蛔虫闻到了饭的香味,蛔虫上窜而出。这是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人吃饭时,人的体内会出现唾液增加,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等一系列的反应,这时蛔虫在内作乱,而出现烦呕的症状。

虽然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卫生,但个别地方也还有蛔虫病的发生。

乌梅丸寒热并用,寒热错杂的腹泻,也可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误治之后,寒盛格阳,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胃中有热所以入口即吐。)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的定义是阴阳气不相顺接。

手足凉,阴阳经脉相交于手足,阴阳不相顺接,出现四肢厥逆。

“观其手足,手心是阴,手背是阳,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正常人的手足心是热的,手足背是凉的。”(倪海夏)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先出现发热,后出现厥,此为热厥,应是阳盛格阴。内有实邪,用下法,可选用大柴胡汤清热泻下。)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手指凉),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肝气不舒,阳热内郁。虽厥,只是手指寒,可用四逆散。肝热犯胃而呕,热迫大肠而便血,可用白头翁汤)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热厥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寒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血虚寒厥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在中焦。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厥在下焦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可用灸法治疗寒性病)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肝寒)(经脉上贯头顶,故头顶痛)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邪在上焦,用吐法。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厥阴病中讨论的,有寒,有热,有寒热错杂,有气滞,有上有中也有下,有表也有里。有痰有水,有虚有实。这可真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