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曾俊辉:汉唐经方扶阳派中医师,师承著名伤寒学家、经方大师付元谋,又系孟河学派传人、疑难杂病大家翟慕东关门弟子,皆深得其传。临证首重脉法, 以扶阳、运阳为立足点,特别对于儿童及成人的外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代谢异常类疾病有较好疗效。
脾胃不好就会咳嗽,这是常识
“小娃娃脾胃不好会咳嗽”,或者讲“娃娃久咳多半是因为脾胃不好”,这个几乎是一种常识,而且这种体质状态引起的咳嗽,一般都是经久不愈,难治难缠,我就遇到过一直咳、间断咳,来我这里看之前,咳一两年的都有。
有时候好像好一些,稍微风吹草动,气温升降、衣物加减、饮食睡眠,稍微波动一下,咳嗽就又反复了,家长感到很头疼,再小心也防不住。现在娃娃都是家里的宝贝啊,咳的时间一长,家里每个人都要来关心关心,这个川贝蒸梨子,那个萝卜煮水;这个带去输液雾化,那个带去吃中药、搞推拿;这个觉得我娃娃是热,要清热,去买点清热药,那个觉得是寒,要补;这个觉得我娃娃是积食,不准吃肉,那个觉得他还没吃够,太可怜了,要整点好的吃,要补,要多吃;乃至一样东西,比如说橘子、比如说月饼,给不给娃娃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都要争。所以你看看,情况就有这么复杂,这个还是家里面。
在治疗上,有时候实在咳凶了,去医院上抗生素,做雾化,当时好像好一点,但这个只能从凉、静的角度,暂时缓解一下局部症状,娃娃整体的阳气可能更受伤,呼吸系统,甚至全身的“免疫力”、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可能更差。
但知道的人处理起来,还是针对肺部做文章
一些中医也是,你问他,老师啊,这个咳嗽怎么回事呢?他答,脾胃不好嘛。哦,你表示明白了。但是你看他处方结构,多半都还是在疏风散寒、止咳平喘,在肺上做文章,与脾胃“风月无关”啊,或者几味消食健脾药,“碎玉金屑”点缀一下,表示我还是在治脾胃啊。
“咳嗽与脾胃有关”几乎就成了一句口头禅,落不到实。
当然,从症状上来考虑,或者有新感外邪,你当然也可以考虑先治肺、偏治肺,但是只知从肺上去考虑,不能从整体体质状态去调整,就没模到边。这里边就有轻重、缓急、标本、先后的问题了。也许症状会减轻一些。
但体质不改变,这种咳嗽不会断根。
为什么咳嗽应该找脾胃的问题不管肺?
好了,我们还是回转来看看今天的主题,“娃娃脾胃不好引起咳嗽”,好像大家都在这样说,但是很少有父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细细想来,反滋萤惑,脾胃不好会咳嗽?咳嗽不是应该找肺吗?怎么会是脾胃?
不明这个理,不知道这个事怎么来、怎么留、怎么变、怎么去,在病程、病势上不了解,就对治疗过程心里没有数;在娃娃的治疗选择上,生活调摄上,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感于此,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讨论下,脾胃不好怎么它就引起了咳嗽。
中医整体观告诉我们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首先我们明白有一个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
什么意思呢?
第一,天人相应,天人交感,天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天”,包括自然环境,天地气交;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处于自然、社会环境中,就要受到他周围环境的影响,人自身也能影响、改造他周围的环境,自然社会有哪些病态,人就有哪些病态,反过来,人有哪些病态,他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就有哪些病态,这个是“整体观念”第一层意思,人与自然社会互相影响。
第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形诸外”,即人在外的种种表现,包括思维、行为、体温、脉象、面色等等,都是人体内部情况的反映。这个好理解,比如你肚子痛,在外就有一个肚子痛的样子,面色,脉相,等等,即使你没有说出来,身体上该反映出来的,它就是会反应出来。
第三,人体任何一个地方的状态,包括健康的状态和疾病的状态,都与五脏各个系统都相关,只是相关性大小不同、所占权重不同而已。
比如出现一个风寒咳嗽,表面上它是肺的问题,实际上是五藏都相关,通过不同的方式,调动身体五藏五个系统,或者调动气血津液三个层次的任意一个层次调整,或者阴阳对待的任何一方面,等等,多种方式,这个咳嗽都能解除,但是新受风寒伤肺而咳嗽这个具体问题中,肺、气、寒的权重更大一些,其他层次占的权重小得多,治疗起来,主要考虑调动肺的力量、通过气这个层次、注重阳这个方面,就是最捷径。也就是说,其他方法也能好,但是就是绕弯路。
上面这个例子有点绕口,或者我们就用《素问·咳论》一句简单的话来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个就简明多了,也就是说,咳嗽不仅有肺引起咳嗽,粗论起来,也有大肠咳、心咳、小肠咳、脾咳、胃咳、肝咳、胆咳、肾咳、膀胱咳、三焦咳、心包咳。
解决咳嗽的背后的病机是关键
所谓“病象”就是病症的表现,是病症的现象,是表象;
所谓“病机”就是病症的关键环节,解决这个病症的关键所在。
有时候“病象”与“病机”是重合的,比如肺系统的咳嗽,病机就在肺,病象也在肺,治疗也奔着肺去就行了,这个好理解。
但疾病的复杂就在于,很多时候,病症的表现的落脚点(即“病象”)跟病症真正的关键所在(即“病机”)是分离的,要真正解决这个病症,就是要去解决病症的关键环节,即病机的问题,而不是现象上的问题。这个大家可以简单类比理解为治标、治本的意思,从现象上来处理问题是治表,从关键环节上处理问题是治疗本。
比如我们上面谈到的,咳嗽粗分就有十二种,这十二种咳嗽“病象”都在肺,因为是咳嗽嘛,咳嗽就属于肺,这个从西医角度来理解(呼吸系统)也不难。
虽然十二种咳嗽的“病象”表现都在肺,但只有肺这个系统的咳嗽“病机”在肺,通过处理肺的问题,病症就能得到解决,其他十一种咳嗽的病机分别在大肠、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三焦、心包,所以才叫大肠咳、心咳、小肠咳、脾咳、胃咳、肝咳、胆咳、肾咳、膀胱咳、三焦咳、心包咳,要解决这十一个问题,就要有整体观念,就要有手眼,就不能眼睛只看到咳嗽,心里只盘算治肺,就要根据人体整体的情况、总体的症状表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确定病机,找到关键点在哪里,应该从哪里入手。
好,我们知道了整体观念,又明白了“病机”、“病象”,现象、本质很多时候是分离的,有了这两点作基础,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娃娃脾胃不好会引起咳嗽,这个关键就在于,脾肺有密切的关系。
脾肺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中医一句话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引起咳嗽。
“形寒”我们可以理解,肺主皮毛、体表,体表受寒就是“形寒”,肺的部署受了寒,当然要内传伤肺,这个都能理解,就是受凉了要感冒咳嗽嘛。
“饮冷”为什么伤肺呢?饮冷应该伤脾啊?
对!饮冷就是伤脾。伤脾的阳气,就是削弱的脾的气化功能,从而损伤、削弱了脾肺之间的联系,肺由此而不足,而“受伤”。即由伤脾而伤肺,先伤脾后伤肺。这个与娃娃久咳的原理是一样的。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好,我们再详细来看看。
脾肺的密切关系,从五行归属的角度讲,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土为母,生肺金,脾与肺是母子关系,这个“土生金”关系、“母子”关系,具体落实到五脏生理上,简单就是说:
肺的主要工作,其物质与能量大部分都来源与脾。
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化生的气津充养肺气,以保障肺本身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保持人体之气的宣降与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些关键时间点相应;通过主一身之气,保证内外气机通条;通过主一身之气,通过气带动水液布散,配合脾肾,保证体内水液代谢正常,这些都要靠脾给他提供物质、能量,这些就是“土生金”的具体内涵之一,这个方面偏重于“上焦--体内--气--津--脉管外--成片”层面。
用《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表述就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另一方面,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胸中结合成“宗气”,通过宗气来达到:助心行血、循喉咙、司呼吸、出营卫、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
这是肺生理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它工作的另一方面,也需要靠脾胃的密切支持,这些事“土生金”的具体内涵的另一方面,偏重于“体表--气—营卫--血—脉管内、外—沿脉络”层面。
好了,经过前面的铺垫,我们就可以明白,脾肺密切相关,土生金,肺要工作的物质与能量大部分来源于脾,伤了脾,肺肯定就工作不好,肺对于气的处理、对于津液的布散,力量就不够,宗气生成也不足,肺工作不好,就会产生咳嗽。
很多咳嗽不过是肺部在工作而已
肺以咳嗽这种向上、向外宣散的方式来加强体内脾肺的关系,通过咳嗽这种强烈的升发方式,让气带动脾的物质与能量供应上来,暂时改善脾肺之能量与物质不能接续。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咳嗽不是坏事哦,它既给你指示了问题所在,又提示了你应该用改善、增强脾肺关系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所以啊,不要见咳止咳,见症对症,你要去理解这个症状的趋向性,去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症状,去理解这个病象后面的病机;去理解正气是要往哪个地方走,正气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这就是调整身体的最根本、最正确的方法。
脾肺不能密切配合,不能由土生金,就可能咳嗽。
这个咳嗽土不生金,又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它可能是因为“脾虚”引起的,脾虚则不能给肺提供足够的物质与能量;也可能是因为“脾实”引起的,就是在脾或脾肺之间,他们物质与能量的通路、气与水液升降的通路受阻,引起肺不能够得到脾得供给,所以肺就要咳嗽,这种阻碍,在娃娃来看,多半就是积食、或者由于脾虚生痰、生湿引起的。也可能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由上面的推导,我们就明白了,久咳的病象在肺,实际病机在脾,且分虚、分实,它的内在逻辑关系就理顺了。
这种久咳,来路一般都是: 风寒伤表,内传伤肺,经久不愈,内耗脾气,凝痰生湿,造成脾肺两虚,痰湿内蕴,这种情况在五行学说中,成为“子盗母气”;
或者寒凉药物、饮食先伤脾胃,脾胃气化功能障碍,一方面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一方面水液布散不开,肺得不到很好供应,不能抵御外界气候变动,也容易遭风寒内舍,也是脾肺两虚、痰湿内蕴这个结果,这种情况在五行学说中,称为“母虚及子”。
脾肺两虚、痰湿内蕴,表现上就也不仅仅是各种类型的咳嗽,它就容易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各类疾病、各种不协调、各种“小气”、各种“娃娃不好带”、各种不耐受等等。
脾肺两虚、痰湿内蕴,迁延不愈,这个体质状态还能够继续发展,最终万病归肾,形成一种更为难办的体质状态,影响娃娃的生生之阳,影响生长发育。所以提醒家长们啊,有病早治、早调整、少伤阳气、爱惜阳气,就容易好。
要执这个病的牛耳、牵动这个体质状态的牛鼻,关键都还是在阳气,阳气恢复,山川归位,阴霾尽散,天空朗廓,哪里还有什么余事呢。但是要注意,体质状态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改变体质状态也需要一定时间,不要着急。另外,体质逐渐改善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现象出现,或称“排病”,也不要大惊小怪,依法治之就可以了。
除了中药治疗之外,怎么爱护娃娃阳气呢?
还是我那几句老话“寒温适宜,饥饱适度,生、冷、甜、腻少吃”。
另外,可以配合适度的艾灸、推拿。比如偏于脾虚湿蕴的咳嗽,可以选取太渊穴、脾腧、肺腧、太白穴、丰隆穴、合谷穴;偏于积食咳嗽的,可以用煮熟的鸡蛋热热的顺时针滚动按摩肚脐周围,可以从上到下捏脊,或者直接搓热两掌摩腹、捏脊,配合推脾土,揉板门等。
本文转自成都中医曾俊辉
宝贝娃娃关注宝宝
如需,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