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身体较弱,抵抗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遭到疾病的侵袭。宝宝皮肤发红、发痒、皲裂、红疙瘩...,宝宝的各种皮肤状况让妈妈们措手不及,护理也不知从何下手。这些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宝妈要警惕。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对轻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在门诊诊治后,按时吃药,平时需要让孩子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多喝些水,多多休息。
当手足口病流行时,需要将患上此病的孩子需住院隔离两个星期治疗,对于经常接触病人的人,需要将其隔离并进行七天至十天的观察。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清洁。
2.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传染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感染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
症状:起病前无征兆,突然高烧起病,体温几小时之内升高至39℃-40℃。反复起烧,高烧可持续3~5天,热度突然下降。热退后,颈部、躯干皮肤出现粉红色(玫瑰红色)斑丘疹,1~2天疹子消退。幼儿急疹起病初期与感冒极为相似,知道疹子出现才能最终辨认。
护理:轻型可卧床休息,要给患儿提供适量水分和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小量退热剂,哭闹烦躁试用镇静剂。惊厥则及时止惊。退热剂及对症治疗。但对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或者严重的病例,则需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十分肯定的抗病毒药。
3.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护理:家长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宝宝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住的房间也要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4.婴儿湿疹:
婴幼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年四季都常见的婴幼儿皮肤疾病,但冬季更为多发。
症状:皮肤出现小红点、红肿、丘疹,表面粗糙,覆鳞屑,抓挠后有浆液性渗出,结痂。湿疹部位会瘙痒难耐,宝宝会常用手去抓挠。宝宝会难受,烦躁。
日常护理:每日或隔日洗澡,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要过长,尽量避免肥皂等刺激性沐浴用品;保持宝宝小手清洁,避免抓挠患处发生感染;轻度湿疹可以护理为主,慢慢自愈;严重时,涂抹激素类软膏治疗。
5.婴幼儿血管瘤: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的常发疾病。有的是在宝宝出生时就显现,有的是在出生后出现,是一种良性肿瘤。常发于幼儿的头面部、四肢部位、也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
在宝宝生后 6 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大小可达最终面积的 80%。之后增殖变缓,6至9 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少数患儿增殖期会持续至 1 岁之后,瘤体最终在数年后逐渐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完成后有 25%至69%的患儿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
婴幼儿血管瘤包括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等。不同类型的血管瘤症状也有所差异。
护理:如果孩子得了血管瘤,家长要经常给宝宝洗澡,保持患处的干燥和清洁。生活中要给宝宝勤剪指甲,以免抓破导致出血感染。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
声明: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血管瘤知识,严禁用于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实际临床指导和用药指导治疗依据。如果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请及时就医。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或专业书刊。如果造成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