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
佝偻病的高危人群是2岁以内(尤其是3~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通过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得以预防。近年来,重度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首发表现为低钙惊厥、生长迟缓、萎靡、易激惹或者婴儿期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
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简称,又常称之为“软骨病”。是因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造成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钙质不能沉积在骨骼上,致使出现骨骼畸形。
造成维生素D不足的原因如下:
1、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
2、紫外线照射不足;
3、其他因素的影响:
(1)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
(2)生长发育过快;
(3)慢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及肝、肾疾病,往往影响钙、磷吸收,易导致佝偻病。
二、症状
1、初期(早期):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枕秃、多汗等。
2、活动期(激期):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
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三、治疗原则
根据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婴幼儿每日膳食钙供给量0~6个月为300mg,7~12个月为400mg,l~3岁为600mg。
四、药食同源
1、龟甲鸡骨核桃汤
配方:
龟甲30克,乌鸡胫骨2对,核桃10克,食盐、味精适量。
制法:
将龟甲、鸡骨打碎,加水适量,文火炖约2小时,再加核桃、食盐继续炖至核桃熟烂,入味精调味即可,每日1次。
功效:
益肾气,填肾精。
2、枸杞杜仲鸽子汤
配方:
鸽子1只,枸杞子30克,杜仲15克。
制法:
鸽子去毛及内脏,加枸杞子、杜仲煎水取汁饮,并食鸽子肉,连食1周。
功效:
适用于佝偻病,多汗夜惊,骨骼畸形,形体消瘦者。
3、黄芪猪肝汤
配方:
黄芪30克,五味子3克,猪肝50克,猪腿骨(连骨髓)500克。
制法:
先将猪骨髓敲碎,与五味子、黄芪一起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煮1小时,滤去骨片与药渣,将肝切片入汤内煮熟,加盐与少许味精调味,吃肝喝汤。一剂可分1顿服完,宜常服,直至病愈。
功效:
适用于脾肾虚弱为主要症状的小儿佝偻病。
五、预防保健及注意事项
1、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D奶。
2、 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小时以上。
3、 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如不能保证生理需要量,可定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高发病地区,可在冬春季两次给药。
4、 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婴儿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