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夏季小儿常见病, 专家来支招,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啦

作者:妈咪百科哦 2017-07-04阅读:1732次

炎热的夏季容易出现一些流行病,尤其是让父母闻之色变的肠病毒,虽然四季都有,但夏季是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为避免大流行,事先防范是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夏季里还有哪些疾病值得家长注意的呢?专家发现,沙门氏菌肠炎、猩红热,也是发生率十分高的传染病,最易侵犯5岁以下的孩子。

肠病毒

特征:肠病毒的潜伏期约3~5天,长则达两周,在发病前几天即具传染力。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染。未感染过的儿童由于不具免疫力,是易感族群,加上儿童卫生习惯不好,上托儿所、幼儿园与其他孩子接触频繁,肠病毒很容易在孩子之间传播。

症状:肠病毒引发的疾病十分广泛,典型的症状包括泡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因免疫力不同,约50~80%是无症状感染,有部分的人会有轻微类似感冒或肠胃炎症状,以下简述几个常见疾病的症状。

1、泡疹性咽峡炎:口腔后部出现水泡很快破掉变成溃疡,平均2~12个,发烧约2~4天,口腔溃疡约7天左右恢复。

2、手足口病:在舌头与颊黏膜有口腔溃疡,会有稍微鼓起的皮疹分布于四肢、臀部,常常有小水泡或是水泡破掉留下的小痂块。

3、无菌性脑膜炎: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与疼痛,症状严重的需住院治疗。

预防:预防肠病毒最好的方式是勤洗手,每次要用肥皂洗手5分钟,可将病毒量减少到百分之一至万分之一。洗手后还必须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口腔。平时避免与病人接触、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注意饮用水与一般环境的卫生。

应对:如果孩子得了肠病毒,家长不需太过惊慌,除了就医之外,需让孩子多休息、摄取足够的营养,且要避免剧烈运动。相信各位家长在认识肠病毒后,会了解到不是所有肠病毒都是那么可怕,要懂得如何观察严重病情并适当就医,才是对付肠病毒的最佳之道。

沙门氏菌肠炎

6月以后天气逐渐炎热,医院每天都有很多拉肚子的小宝宝。幼儿急性肠炎以轮状病毒和沙门杆菌感染最为常见。而在夏天比较容易感染到细菌性肠炎。

特征:沙门氏杆菌肠炎主要侵犯2~3岁以下的幼儿,其潜伏期通常为1~3天。胃酸是人类防止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婴幼儿、老人以及动不动就吃胃药(制酸剂)的人较容易得病。

症状:常见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发烧、腹痛、伴随水泻,甚至腹胀、黏液血便、腹绞痛及高烧。沙门氏菌肠炎所排出的大便呈绿色恶臭黏便,常带有血丝。

应对:一般病情轻微的患儿,经清淡饮食调控及适度的整肠药处理,即可在4~7天痊愈。需要住院的条件为高烧不退、血便严重、腹绞痛厉害,或有脱水和电解质不平衡的现象。当孩子感染后,如果又频繁呕吐,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脱水而立即大量补充流质,这样的做法只会吐得更厉害,要先禁食约4小时让肠胃休息后,再尝试给予微量进食。

预防:由于感染途径主要由粪-口传染,也就是吃进去污染的食物,而且发病后约4星期内,病童粪便持续会排出病菌,因此预防重点是饮食的清洁卫生。所以除了洗手还是洗手,尤其是照顾宝宝的妈妈在换完尿布之后,以及处理食物之前,务必清洗双手,并经常修剪指甲且教导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同时应避免饮用山泉水、少玩小乌龟、不在鸡舍旁烤肉、食物及蛋要煮熟才吃,尤其是茶叶蛋、奶瓶奶嘴要消毒等等,以免遭受感染。

猩红热

小真是一位4岁的小女孩,这两天突然高烧到摄氏39度肛温,全身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红疹子一颗颗似鸡皮疙瘩,脸部潮红,舌头呈草莓样,妈妈带她到儿科门诊,医生因为怀疑像猩红热,立刻为她做喉头细菌培养,并住院观察治疗。

特征:猩红热是传染病,主要是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飞沫,或与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触而感染,鼻腔带菌者更容易传播疾病。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的流行。

症状:感染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7天,平均3天,患儿常会突然高烧、呕吐、头痛、咽喉痛、畏寒和腹痛。发病后12~48小时,会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疹子最先出现在腋下和颈部,很快就蔓延到全身。红疹压下去会褪色变白,摸起来粗粗的似“砂纸”状。尤其是手肘凹窝,因疹子较密,形成一条像色素沉淀的帕氏线。病儿的舌头红肿,整个舌头像草莓,表面突起明显,称之为“草莓舌”。1周后,红疹慢慢消褪,从脸上往躯干四肢,会有脱皮现象,尤其是手脚指尖的皮肤像薄纸般脱落,如果治疗及时则不易出现脱皮现象。

预防:

猩红热病人的照顾与预防方法包括:

1、给予病患营养又易于消化、不具刺激的食物,以增加抵抗力,若因咽喉疼痛造成吞食困难,可给予流质或较软的食物。

2、病童应在家休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3、接触患者前,应戴口罩,以防被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所传染,家中若有其他幼童,应予以隔离。

4、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最好是用有抗菌作用的清洁乳液,以彻底清除细菌,杜绝感染的途径。

应对:此外,家中的孩子若有疑似猩红热的症状,应尽早看儿科医生,并与医生配合抗生素治疗及追踪。平时应多运动、注重均衡饮食、加强个人和居家环境卫生,以远离传染病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