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女娃高烧39.5℃,妈妈不让吃药?专家:不及时退热可能导致死亡!

作者:百科名医 2017-06-27阅读:2428次

网络医学,鱼龙混杂,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小编很是忧心!

老百姓不懂分辨,却很容易轻信!

前两天被曝光的那个把神医演活了的“老太太”,以及现在还活跃在各种电视、网络平台的“神医”们,他们传播着各种“伪医学”,而很多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却对医院和医生存在着深深的误解,这不,有人差点儿因为所谓的“伪专家”“伪医学”出大事儿。

近日,李女士1岁多的女儿生病发烧,一度烧到了39.5℃。但李女士始终拒绝让孩子吃药上医院,原因是她听信了某育婴公众号的理论:越是严重疾病,越要自愈,而不是去医院受医生和药物的“毒害”。

对此,小编只想说,这妈的脑袋是被烧糊涂了吗?让小编告诉你,孩子高热不及时退烧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高热不退有哪些并发症?

1.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搐,热度不仅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2.热性惊厥

有些患儿发热时可发生抽搐,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一般发作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脑水肿

当体温超过41℃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可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以上高热时必须紧急处理。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小儿高热呢?

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

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 37.5~38.0℃;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0.0℃;

4.超高热 40℃以上。

小儿发热应该怎么处理?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很有必要。

发热小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或紧急处理:

出现热性惊厥;3个月内婴儿发热;发热持续超过5天;发热>40℃且通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能在2小时内有效降温;小儿行为明显改变:如不爱玩耍、没有食欲、很少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或突然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特殊表现;尿少,提示脱水,如婴儿每天尿湿尿布<3块,或大一些儿童8~12小时没有小便。

常见的降温措施有哪些?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处。不提倡用冷水或酒精等擦浴。

2.药物降温

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小儿)或布洛芬(>6个月小儿)口服或直肠给药,每4~6小时可用药一次,小儿应慎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瑞士综合征),一般不主张单用激素退热。

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中医药降温

针灸,中药口服、外敷或灌肠,推拿。

4.人工冬眠疗法

是以药物(氯丙嗪和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合)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一种降温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主要适用于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惊厥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总之,孩子高热不退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千万不要道听途说,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本文医学内容由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鲍秀兰主任医师审核!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