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5月,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就出现了高发期。尤其是6、7、8月份,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率就越来越高。今天就来说说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让家长对宝宝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有很多的相同点,都是宝宝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并且与季节密切相关。从表现上来看,二者都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咽峡部的疱疹,他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同时发生,且手足口病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口腔疱疹,因此临床上极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节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潜伏期3-10天。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粘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粘膜。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预后良好。
护理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应该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食物不宜过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进食困难时可以静脉营养补液。
为防止继发感染,局部使用止痛剂和抗病毒药物,一定主要口腔卫生。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减轻不适的方法: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
口服维生素C及B等。
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建议医院就医,根据相关化验结果酌情给予抗菌药物质量,一遍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20多种病毒亚型)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是由接触或飞沫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普通病例表现主要就是手、足、口腔粘膜和唇内出现疱疹,同时伴有口臭、流口水、拒食、厌食、烦躁不安、低热或中等程度的发热、咽重血、扁桃体肿大等症状。有时候疱疹也会出现在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膝、肘等部位。
除普通病例表现外,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的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3岁以下发病率高。
手足口病皮疹“三个四”的特点。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呢?
粪口传播:宝贝接触过被患者污染(尤其是被粪便唾液污染)过的物品,之后又吃手、或者是没有洗干净手拿东西吃的,这种就叫粪口传播,这种方式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
空气飞沫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的飞沫来相互传播的。
接触传播:通过人群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手足口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不需要住院。家长在家密切观察,如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去医院复诊:
1、 持续高热不退(口服退烧药根本降不下来)
2、 精神差、频繁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觉得手脚凉
5、 出现高血压
6、 查血的时候,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7、 出现高血糖
手足口病主要需要预防:要勤洗手,在公共场合尽量不吃手,做好隔离工作、宝贝注意合理饮食、注意适当运动等这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手足口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只是针对倡导EV71这个病毒的灭活疫苗,但是手足口病是会有很多种病毒引起的。所以现在接种的疫苗只是预防了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