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因害怕致癌,阻挠手机信号站建设的报道不少,其实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相信手机发放的非游离辐射跟癌症无关,至少可以不用这么敏感。
有网民问道︰如果无证据显示两者有关,为何手机讯号被列作「2B级可能致癌物」?也有网民宣传,指一项「长达11年的超大型追踪研究」、「证实手机使用与癌症成正相关关系」,「所以世卫才会终于把手机辐射确切地列入致癌物名单」。
对于这么疑问,笔者想简单的说明一下为何手机辐射为何被列入致癌物名单。
国际癌症机构的致癌物分类首先,所谓「2B级可能致癌物」,其实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因子分类。IARC主要任务是研究癌症、推动相关研究,此外还会负责编纂专刊,探讨各种增加患癌风险的因素,并分成以下5类︰
·第1类—确认对人类致癌(carcinogenic to humans)
·第2A类—很可能对人类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第2B类—可能对人类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第3类—未能确定是否对人类致癌(not classifiable as to carcinogenicity in humans)
·第4类—很可能不会对人类致癌(probably not carcinogenic to humans)
·
在红肉及加工肉品被列入第1类、高温饮品被列入第2A类时,可能有不少朋友对此担心不已,不少媒体也在报道时往往危言耸听,只求吸引眼球和点击,把这些东西说得非常危险。
然而,这个分类只能够告诉我们,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专家能够多确定那些东西增加患癌风险。至于各种因素本身有多大风险,单看分类是看不出的。专家已确定会增加癌症风险的第1类别包括酒精饮料、咸鱼、槟榔、紫外光、空气污染和X光等,各有不同的可接受剂量,不应「一视同仁」认为它们只要接触就会有危险。
怎样才会列入第2B类?不要误读研究列入第2B类的条件,是存在有限证据(limited evidence)显示对人类致癌,但缺乏充分证据对实验动物致癌——这里的致癌是指增加患癌风险,并非必然导致癌症。
根据卫新闻稿的脚注已经清楚指出,所谓「有限证据」是指观察到有关因子和癌症有正面相关,而且专家小组认为因果关系的诠释可以成立,但未能合理排除机率、偏差或混扰因子的影响。
通过一项过去的统计显示,到2004年为止,一个连续了十年的调查证实:在最频繁使用手机的群体中,脑瘤(gliomas)的患者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即在十年中,平均每天每30分钟增加一个脑瘤患者。
相信网民宣传「长达11年的超大型追踪研究」「证实手机使用与癌症成正相关关系」主要来源于这一段,但其实这只是网络翻译错误的缘故。新闻稿中「reported average: 30 minutes per day over a 10-year period」一句,是指实验对象自行汇报的手机使用时间为「在10年期间平均每日使用30分钟」,网上却有人翻译成「在10年中,平均每天每30分钟增加一个脑瘤患者」。
研究到底说甚么?INTERPHONE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在13个国家的16个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寻找30至59岁的脑膜瘤或神经胶质瘤患者,面谈访问其生活习惯。所有患者均在2000年至2004年间确诊,每新增一名患者,研究人员均会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来抽取一至两名对照组参与者。
在研究期间,总共有3115名脑膜瘤患者及4301名神经胶质瘤患者,最终分别有2425及2754名患者,加上7658名对照组参与者完成访问。
该研究中跟对照组相比,使用电话并没有导致脑膜瘤或神经胶质瘤比率增加(事实上是轻微减少),即使比较使用手机年期,长达10年以上统计上仍没有差别。唯一有差别的,是比较累积使用时间时,最长的一组(超过1640小时)的比率增加了40%,但其余组别——使用时间由少于5小时到1639小时不等——统计上均没有增加比率(大部份组别是减少)。
这项研究依靠对象自行汇报手机使用时间,论文提到有些人汇报不太合理的数字,例如有10个患者声称平均每日使用手机超过12小时(相比之下,对照组没有人这样说)。
科学不可信?也有网民表示,科学家会不时推翻以往的结论,即使目前证据指向手机电磁波跟癌症无关,未来也难保不会有相反结果,因此警惕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说的是,科学本来就是会自我修正的学科,知识亦会不断更新,相信正常人不会因为认为牛顿力学(在地球范围使用)「可能被推翻」,因此拒绝离开地面。这是因为科学累积了极大量证据,让我们有信心牛顿力学不可能完全是错的。
当然,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研究涉及大量变项,无法像物理学般确定,采取预防原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所有技术都要像牛顿力学般验证,现代社会基本上无法运作。安全性研究固然必要,但质疑者永远可以质疑「研究不足」,那到底要有多少研究才算足够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认为必须先了解现在学界有甚么研究结果。否则的话,不了解现况——比方说,根本就误解研究——却又跟人说「担心不为过」,就是不负责任的宣扬恐慌,倒不如把担心的时间用来增进知识。
最后想指出一点︰研究证据也有分等级,信息来源亦然。绝大部份人都不是专家(包括本人),就专业议题作出判断之前,更应参考一下专家而不是媒体的意见。如果要诉诸阴谋论,认为一切背后都是商业利益使然,那是对大多数科学家的侮辱,而且缺乏证据的轻率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