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著名央视主持人肖晓琳因直肠癌,在美国治疗期间不幸去世,年仅55岁,她曾参与创办过《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知名栏目,在肖晓琳事业奋斗过程中,她亲力亲为,策划、制片、采访、撰稿、制作、主持无一不做,十足的全能型人物代表,这些跟肠癌的发生有关联吗?生活中到底哪些人群是肠癌的高发人群?又该怎样预防肠癌?
1.年龄:绝大多数被诊断为肠癌患者年龄一般都大于50岁,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在更年轻的人身上,相对而言概率要低得多,《2016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肠癌的发病人数在45岁以后就明显增高,并在60-75岁这个阶段达到顶峰
2.有炎性肠病或者肠道息肉:比如慢性肠炎或者肠道息肉都会增加肠癌的概率,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95%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7-10年的时间
3.压力过大:生活中经常处于压力状态的人会无形产生过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不稳定的电子,它会抢夺正常细胞的电子获得平衡,被抢夺电子的细胞又会演变成为新的自由基,如此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人体的健康损害也是异乎寻常的,事业上切记要懂得释放压力
4.低纤维,高脂肪饮食:大量食用红肉类以及加工肉制品,经常不吃蔬菜水果或者少吃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排毒通道,过多的食用肉制品以及脂肪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造成毒素的积累,这类人群排便都是恶臭的,可见内环境多差,如果是某个人在如此恶臭的环境呆个7-10年,为了适应新环境会不会和我们肠道细胞一样选择突变?少吃肉多吃膳食纤维才是肠道健康的第一步
5.严重便秘,便血,而且还缺乏运动:有些人群久坐不动,而且还严重便秘,时不时腹泻,经常不运动的人很少有不胖的,而肥胖说是万病之源一点也不为过,肥胖会增加任何一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肠癌,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腐败发酵,造成死细胞堆积引发炎症,另外便血的人也是早期肠癌潜在人群之一,但是需要和痔疮分开,痔疮出血是血管出血,好比“水管漏水”,出血量多一点,血液鲜红,肠癌出血是糜烂面出血,好比“墙面渗水”,血量少一点,颜色偏暗红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永远是真理,只有提前做好预防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1.健康合理膳食:应该减少进食高脂肪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生果,蔬菜,豆类以及五谷杂粮),纤维可以吸收肠道内的水分从而使粪便体积增大,可以刺激肠壁内的蠕动,缩短致癌物质以及速度的停留时间,大大降低肠癌发生几率,每天蔬菜摄入应该在5份以上,此外必须减少抽烟喝酒,酒精的热量容易造成肥胖
2.定期体检:肠癌的形成时间很长,所以在早期如果能检查出是肠炎或者肠道息肉,就可以在癌变之前做好防范措施,50岁以上无症状者,建议每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或者大便潜血反应检查,如果有肠炎以及息肉患者建议1年做一次检查,当然除了这些做全身体检是最好的,这样可以最有效的知晓自身的健康状况
3.运动适度:科学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肠癌发生概率,运动可以加强肠道蠕动,缩短通便的时间,可以保持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快步走或者慢跑都可以,每周3-5次运动,坚持不懈,疾病自然远离
4.体重一定要维持到理想状态:体重是非常重要的,正常成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数值一定要在18.5-23.9之间才是最合适的,此外标准体重=身高(cm)-105,用个人身高减去105一般是比较合适的数值,尽可能小于等于,超过了就应该要注意控制了,食物上可以选择吃高纤维,低脂肪食物
肠癌的治疗目前主流依然是手术,化疗,放疗,中医,早期无转移肯定选择手术切除,康复率还是很高的,如果是中晚期肠癌已经转移,可选择少数放化疗配合中医中药调理,饮食上务必更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尽量补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好的心态,边调理边治疗,治疗过程中寻求手术机会,或者追求带瘤生存(台湾著名教授曾仕强也是追求与癌共存),过度治疗见过了太多提前离开的患者,当然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