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称,高胆固醇可使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从而使肠道内的癌症疯狂增长,其增速可高达100倍。2月,还有哪些必看的重磅研究,我们一起来看~
【国际视野】
☉利用AI技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Y-traps,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应答的患者,Y-traps也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转移。该项突破性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一种新型的双功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Y-traps
该研究团队已经建立了一个基于Y-traps平台的多功能分子家族,此项专利技术已经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转化成为Y-Trap公司的专利技术。研究人员指出:在多种类型肿瘤中均出现了肿瘤免疫机制受阻,Y-traps可使肿瘤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全球医生组织)
☉2月22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科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培育出源自人类肿瘤的类器官(PDOs),用于测试癌症药物,从而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研究人员对比了PDOs和临床实验中患者对抗癌药物的反应,对71例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PDOs表现出100%的敏感性,93%的特异性,88%的阳性预测值和100%的阴性预测值。
研究人员透露,下一步希望开发肿瘤微环境中的体外模型,并评估微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类器官对各种治疗的反应。荷兰Hubrecht研究所下属的乌得勒支类器官研究机构HansClevers表示,此前已有证据表明,实验室里的结果可以在类器官上进行重现。但这是第一次作者提出了大量这样的案例,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结果。我确信这将是这个领域的关键论文之一。(生物探索)
☉来自于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期刊上发表喜人成果:一种常见的感冒病毒(溶瘤腺病毒,又称DNX-2401)经过‘改造’后,能够攻击致命的脑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病毒不仅仅可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还具备较强的复制能力,能够进一步刺激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临床人员针对该病毒已完成临床Ⅰ期试验。(生物探索)
☉美国研究人员于21日称,针对美国约5000人中存在的罕见基因突变而非肿瘤在体内位置的精确癌症治疗显示,一款名为“larotrectinib”的抗癌药物能够使四分之三患者的治疗获得成功。(环球网)
☉《cell》子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称,高胆固醇可使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从而使肠道内的癌症疯狂增长,其增速可高达100倍。参与此次研究的Tontonoz教授说:“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加工过的食物:比如红肉。”(转化医学网)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费舍尔生物工程系XiaomingHe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特别设计的纳米颗粒,结合近红外激光治疗,使肿瘤细胞失去其耐药性一段时间,为化疗提供了一个治疗窗,通过在这个”治疗窗“内进行化疗,肿瘤医生可以使用较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应用于患者,从而改善治疗结果,同时还能降低药物对健康器官的毒性。(生物探索)
☉被称作“CancerSEEK”的美国研究可通过检测血液发现16种诱癌基因的异常以及8种被视为“生物标记”的特殊蛋白质,有效地确定患病器官。特别是对于卵巢癌、肝癌、胃癌、胰腺癌、食道癌这类早期难以发现的癌症,通过血液检测的确诊率更高。(环球网)
☉通过将硅胶注入3D打印的模具,哈佛大学KaterinaMantzavinou博士做出了可折叠的给药装置,以便外科医生通过细小的导管将折叠起来的硅胶容器送达目标位置。然后,折叠结构展开,将药物均匀而高效地送入病人腹腔。(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限制三阴性乳腺癌小鼠饮食中的天冬酰胺,可以显著降低癌症的扩散。天冬酰胺是20种常见氨基酸中的一种,常见于奶制品、肉类、鸡蛋、海鲜、芦笋、土豆、豆类、坚果和全谷物中。而天冬酰胺含量较低的食物有大多数水果和蔬菜。(e药环球)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86%的人体内含有来自塑料制品中所添加的性别变异化学物双酚A(BPA),这种具有雌激素作用的化合物可能引发多种癌症。(环球网)
☉主流观点认为,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是因为基因突变增加(通常是5-6个)。但《PNAS》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提出来不一样的推测:衰退的免疫系统才是引发癌症发病率增加的更重要因素。研究团队将这一最新假说应用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多个项目中,验证结果显示,许多癌症与免疫系统的衰退密切相关,而另一些则更可能与免疫系统衰退、多种基因突变有关。
爱丁堡大学的ClareBlackburn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在癌症研究中需要更加重视免疫系统。除了突变,我们或许还可以找到促进胸腺功能的方法(移植或者再生),从而换一个思路对抗癌症。(生物探索)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将两种免疫刺激因子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的实体肿瘤中,可以消除动物体内所有的癌症痕迹,包括远处的、未经治疗癌细胞的转移,这种方法绕过了识别肿瘤特异性免疫靶点的需要,不需要对免疫系统进行大规模激活,也不需要对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定制,适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癌症,包括自发产生的癌症。(梅斯医学)
【国内喜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马骏教授团队历时五年,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mRNA分子标签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转移,将预测有效率提升到75%,为鼻咽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再添“利器”。
马骏教授(右二)正在为病人做检查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8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theLancetOncology》。该团队同时研发出“鼻咽癌转移风险预测试剂盒”,有望在一两年内投入临床使用。(广州日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夏景林教授、中科院细胞生化所陈洛南研究员带领团队历经4年研究,在肝癌肺转移发生机制上实现突破:首次成功用动态网络标志物(DNB)方法筛选、绘制出“肝癌肺转移发生前”的早期预警网络信号图。根据该图,可观察病程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自然·通讯》。专家评价,成果将对研究肝癌肺转移发生有重要临床价值。(上观新闻)
肝癌肺转移发生发展过程及临界阶段的示意图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兆才研究组揭示胃癌病理过程中病毒感染对Hippo-YAP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特别是IRF3增强YAP活性的调控机制,并发现IRF3可作为YAP高表达型胃癌的治疗靶标,为探索胃癌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药物筛选和诊疗策略研发提供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实验医学杂志》。(中国科学报)
☉7000例样本,12年搜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张旭主任带领他的泌尿外科团队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肾癌样本库。研究团队从样本库里筛选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发现,男女肾癌发病是有差异的,男性发病比女性要高几倍,这说明肾癌发病是跟性激素的差异有关的,根据这个思路,他们筛出了男女治疗措施有差异的样本,并提出男性和女性的肾癌治疗要有所不同。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自然)子刊上。此外,基于肾癌样本库的数据,301医院的泌尿外科团队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根据转化医学网、梅斯医学、生物探索、环球网等公开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