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要把肿瘤彻底消灭光?

作者:颐之道- 2018-03-25阅读:1472次

加关注

微信号:颐之道

“I am a happy mouse,我是快乐的小老鼠。”

底气十足说这话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前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院士。

3月24日在北京,我参加了“2018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第二届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

这是一场讨论肿瘤“两全”健康管理新策略的管理大会,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辉瑞中国支持。

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国内百余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骨科、内分泌、精神健康等跨领域专家,围绕肿瘤预防筛查、规范化诊疗、跨学科管理等多方面话题深入探讨,共同倡议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患者预后及整体健康水平。

这些来自知名医院知名的大专家和大医生们用通俗易懂的精彩语言,不仅探讨了肿瘤,还分享了他们对待疾病和人生的态度。

“你得癌症了。”程书钧院士说,“这句话会让一半以上的人立刻陷入焦虑和抑郁。”

程书钧院士自问自答:是不是要把肿瘤彻底消灭光?肿瘤能不能带病生存?为什么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能一辈子带病生存?

他提出,肿瘤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人衰老过程中一种环境压力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人生命过程中以免疫为主导的宿主因素从盛到弱的衰老的结果。

程院士指出,带肿生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要重视肿瘤患者宿主因素的研究和评价。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管理的卫士,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加强宿主一直肿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直接杀灭肿瘤的办法,这可能代表了未来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战略。

临床医生应该是医生科学家,从治疗病人的肿瘤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

“预防为主”始终是中国医疗的总体方向,既要有效利用癌谱大数据,关注高危人群、亚健康人群的癌症预防与筛查,同时也要提高肿瘤领域全民科学素质,不仅对于癌症防治,乃至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都具有重大意义。

讲的真好!

程书钧院士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说出“I am a happy mouse,我是快乐的小老鼠。”

他用一张PPT展示了实验结果。分别把带有癌细胞的小老鼠放进不同的环境里。

结果很明显,那些放在在宽松环境中生活的快乐小老鼠的癌细胞发展速度慢;但是生活在狭小不开心空间里的小老鼠们,癌细胞的个头显示比快乐小老鼠大了许多。“运动显著降低乳腺癌发生率。”程院士说。

程院士在结束演讲时给的忠告仍然是双语:eat less move more少吃多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简直就是一名自带流量的演讲嘉宾。

他谈了空间健康学、人间健康学,提出医学不止是科学。医学是真善美。善与美是医学的本质。

他说自己不仅写医学论文,还写散文。他以最近写的一篇散文“100米长廊”为例说,我说的这个100米长廊是从病房到手术室的距离。

在这100米长廊中,患者在想什么?我存的私房钱要不要告诉太太?手术成功,我出来了,今后怎么办?

医生在想啥?你把生命交给我,如果手术失败,奈何桥边等着我;如果成功了,咱们潇洒走一回。你就对在手术室外的太太说三个字:我爱你。

樊代明院士强调,推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推行整合肿瘤诊疗理念,建立统筹合理的分级诊疗是关键。

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实现强基层,将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整合的分级诊疗模式,才能使癌症治疗的合理分治各得其所,为患者实现癌症治疗与整体健康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这些专家们所说的“全方位、全周期”是什么概念呢?

全方位提升、全周期促进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2月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乳腺癌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种;癌症发病率在40岁之后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

乳腺癌作为肿瘤中代表性的慢病,2010-2014年中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2%。伴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更多患者进入到漫长的慢病期。

因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或乳腺癌患者本身由于年龄、激素水平等自身因素的变化导致的伴随疾病逐渐凸显,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转化为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

国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两全”健康管理方针下,肿瘤领域“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是指以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目标,覆盖癌症的早期预防及高危筛查,急病期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慢病期跨学科管理癌症伴随疾病的“全方位、全周期”肿瘤管理。

“全周期”是指肿瘤健康管理需覆盖三大周期,即癌前周期、癌症治疗周期和慢病周期。“癌前周期”面向健康人群,关注高危人群,呼吁定期筛查,实现预防与早诊早治。

“癌症治疗周期”面向癌症患者人群,以癌症治愈为核心,为患者提供全程、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慢病周期”面向癌症慢病化康复人群,提倡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跨学科健康管理。

“全方位”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关注患者健康。尤其是癌症慢病周期患者,高度关注癌症伴随或者治疗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心血管事件、骨折风险、精神健康、抗肿瘤维持治疗依从性、年轻患者的生育困扰等问题。按照分级诊疗原则,通过急慢分治、多学科全程规范治疗、跨学科全方位健康管理,构建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模式。

跨学科专家在探讨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体系中,通过大量临床数据首次提出“肿瘤伴随疾病“的概念,即非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

作为肿瘤领域的预后良好的乳腺癌,自2017年3月成立中国首个“肿瘤健康管理联盟”试点“两全”,“联盟”主要发起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教授以乳腺癌为例,强调应重视癌症各阶段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与伴随疾病,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全周期规范治疗,严格对血脂、骨安全、精神心理等各项指标定期随诊评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马飞教授主持“跨科专家谈肿瘤伴随疾病管理环节”,总结提出:“癌症病人更需要人性化关怀,‘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要求医生更多地从人文角度,全方位看‘病’,才可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两全其美’,回归正常生活。”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教授介绍,作为北京首个针对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处置的专业科室,阜外医院肿瘤心脏病门诊自成立以来,在介入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也为积极实现跨学科全方位管理的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延伸阅读:为什么特别关注心血管系统?

我问张健教授,您谈到跨领域治疗带动肿瘤心脏病科这样细分学科的发展,您认为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类似的科室建立?

张健教授一板一眼说的很清楚:就像程院士所讲,肿瘤是全身性的疾病。那么它实际在整个过程中影响的不但是心血管系统,而且包括精神系统,比如焦虑抑郁,消化系统。

但是为什么特别关注心血管系统?这是因为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心血管疾病发生影响病人的生存。

我们谈一下什么叫肿瘤心脏病学。为什么有这个学科?

这是因为肿瘤病人可以在发现肿瘤的同时已经得了心脏病,得了冠心病,这个时候先治肿瘤还是心脏病,成了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第二,肿瘤病人在经过治疗之后,病人应该说达到临床治愈之后,若干年里面又伴发心血管疾病,这个时候非常多。

数据显示,合并心血管导致的死亡超过肿瘤本身导致的死亡。

第三当下发生的问题,肿瘤治疗过重要治疗措施,放射治疗,生物治疗,这一系列的治疗都会有可能导致我们心脏的损害,其实其他器官包括肝脏、肾脏可能也损害,但是心脏的损害首当其冲,很重的心肌炎、心力衰竭都会导致死亡,因此我们在临床上高度重视,所以肿瘤心脏病学科应运而生。

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么一个单一的学科,从单一的器官超脱出来,关系到我们整个病人的全程。

从心脏角度,心脏科医生和肿瘤科医生紧密结合很有必要。在我知道这个名词之前,我多次来到肿瘤医院会诊,心衰和心脏损害的很多病人都到我们这儿进行治疗。

后来这个名词诞生之后,我们更加把它系统化,具像化,具体起来。

所以我想就像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肿瘤和心脏病学的密切结合,我们对它的重视能够提高我们病人的肿瘤治疗之后的生存率和生活的质量。

前年,我们和徐主任和马主任他们设立了我们肿瘤心脏病的门诊,我们彼此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也是希望给这些病人多带来一些新的希望,让病人更多的活的更好。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

刚才几位老师提到心理学的问题,其实心脏病里面,焦虑抑郁特别多,不管是单纯的焦虑或者单纯的抑郁,或者焦虑抑郁共病都非常多,相当于很多危险因素把它凑到一起。

所以我们几个科室不单是肿瘤心脏,而是肿瘤心脏和精神科都会很好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不是单独培养某一个专业大夫,而是使他们对这些疾病都有了解,都有比较良好的知识,让医生能够更好关注的病人。

还有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主任说的,你们媒体更多向大众做一个宣传,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