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脏腑有密切联系,脏腑也学要它来和各个组织取得密切联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
经脉上下直行,络脉左右横行,用粗浅的比喻来理解,经似地上的长江大河,络似江河之间的溪流沟
渎,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好象一个环子,周流不息,循行无端。
经络相当复杂,主要的有十二支,称做正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是
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
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
这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
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就是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
交于足阳经,再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再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成为一个循
环。把十二经分开来说,由手太阴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
阳,而足太阴,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循环不息
地有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一般以为经络适用于针灸,殊不知经络由于循行全身,很自然地把全身划分为若干区域,
并建立起体表和内脏的表里关系,因而可从某一区域内所发生的症状,测知发病的经、
脏,并能根据这一经、脏来进行治疗,所以在内科临症上也占重要地位。例如十二经的
发病:肺手太阴经发病常见喘咳,缺盆中痛,臑臂内侧前缘痛厥,掌心发热;大肠手阳
明经发病常见齿痛喉痹,肩前臑内作痛,食指痛不能动;胃足阳明经发病常见鼻衄,口
,唇内生疮,膝膑肿痛,沿膺乳股经外侧足背皆痛,足中指不能屈伸;脾足太阴经发
病常见舌本强硬,胃脘痛,股膝内侧发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心手少阴经发病常见
心痛,胁痛,臑臂内侧后缘痛厥,掌心发热;小肠手太阳经发病常见咽痛,颊肿,肩臑、
肘臂外侧后缘疼痛;膀胱足太阳经发病常见头痛,项强,腰脊痛,尻腘腨足等部均痛,
足小趾不用;肾足少阴经发病常见咽肿,烦心,脊股内侧后缘疼痛痿厥,足心热痛;心
包手厥阴经发病常见手心热,肘臂拘挛,腋下肿,胸胁胀满;三焦手少阳经发病常见耳
聋,喉痹,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侧均痛,无名指不用;胆足少阳经发病常见头痛,
眼外角痛,腋下肿,胸胁髀膝外侧直至胫骨外踝前皆痛;肝足厥阴经发病常见喉干,胸
满,疝气,遗尿,或小便不利。
以上十二经病症,均可就其何处痛,何处热肿,分别治疗所属的各经、脏,了若指掌。
十二经有别行的一部分,出入阴经和阳经之间,作为中途联系的通路,比较络脉为深长,
被称作“经别”。经别之外,又有循行提表不入内脏,起于四肢末梢,行于四肢脘、肘、
腋、踝、膝、股之间,与经别走入深部恰恰相反的,称做“经筋”。还有十五络为经脉
传注的纽带,络和孙络错综分布于诸经之间。
十二经称为正经,与它相对的有“奇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
蹻脉、阳维脉、阴维脉,称做奇经八脉,可补正经的不足。八脉中督脉沿脊内行于身后,
主一身之阳;任脉沿腹内行于身前,主一身之阴;冲脉走腹内散于胸中,为十二经的冲
要,皆起于会阴部,所谓一源而三歧;带脉则环绕季胁下,犹如束带,总约诸经;蹻有
蟜界的意义,其脉行于肢体外侧称阳蹻,行于内侧的称阴蹻;维有维系的意义,维系诸
阳经的为阳维,维系诸阴经为阴维。八脉中督脉、任脉和十二经组合,称为十四经,最
为重要。
十四经各有穴位,穴有孔隙的含义,故也称“孔穴”。这些穴位联属在一定的经脉上,
为脏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故又称“腧穴”和“经穴”,腧即转输的意思,因而
或作“输穴”,并简写为“俞穴”十四经共有三百六十多穴,各有专名,兹简单地介绍
各经起止穴位和总穴数如下。
1.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中府穴,止于拇指少商穴,共11穴。
2. 手阳明经:起于食指商阳穴,止于鼻旁迎香穴,共20穴。
3. 足阳明经:起于目下承泣穴中,至于次趾厉兑穴,共45穴
4. 足太阴经:起于大趾隐白穴,止于胸胁大包学,共21穴。
5. 手少阴经:起于胸中极泉穴,至于小指少冲穴,共9穴。
6. 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少泽穴,止于耳前听宫穴,共19穴。
7. 足太阳经:起于眼内角睛明穴,至于小趾至阴穴,共67穴。
8. 足少阴经:起于足底涌泉穴,止于巨骨下俞府穴,共27穴。
9. 手厥阴经:起于胸中天池穴,至于无名指中冲穴,共9穴。
10. 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关冲穴,止于眼外角丝竹空穴,共23穴。
11. 足少阳经:起于眼外角童子髎穴,至于小趾、次趾窍阴穴,共44穴。
12. 足厥阴经:起于大趾大敦穴,止于胸中期门穴,共14穴。
13. 督脉:起于尾骶端长强穴,至于唇内上龈龈交穴,共28穴。
14. 任脉:其余两阴间会阴穴,止于唇下承浆穴,共24穴。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喻嘉言曾说:“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
动手便出错。”但明白脏腑经络以后,又究竟如何来应用于临症呢?现在举肝做例子来
说明。
从脏腑和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方而,对于肝病的认识可分如下数项。
1. 依据“肝藏血”,又“其化为荣”。认识到贫血与肝有密切关系。
2. 依据“肝者罢极致之本,魂之居也”,又“谋虑出焉”。认识到肝病与疲劳和情绪
极有关系。
3. 依据“肝者将军之官”,又“在志为怒”。认识到肝气善于横逆冲激。
4. 依据“其性为暄”又“此为阴中之少阳”。认识到肝病能发生“火”的症状。
5. 依据“风气通于肝”,又“其用为动”。认识到肝病又能发生“风”的症状。
6. 依据“春三月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又“其令宣发”。认识到肝病会有气血不
能条达和郁结的现象。
7. 依据“肝开窍于目”,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认识到肝病能影响眼目和筋膜。
8. 依据“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循喉
咙之后,上出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认识到肝病又可影响到头面、
巅顶、胁肋、小腹、前阴和下肢等部。
此外,依据五行生克规律,“水生木、木克土”。认识到肾阴亏乏能生肝病,肝病易使
脾胃受害,因而有阴虚肝旺,肝胃不和等名称。这样, 根据肝脏和肝经的生理功能及
病理变化去认识肝病,就成为治疗肝病的一套理论。以此作为依据,从而分析症状,考
虑治法,就可头头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