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是一种正常的肠道共生菌,是柔嫩梭菌群的一个优势成员,在健康人肠道中超过细菌总数的5%,被认为是健康肠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菌指标。普氏栖粪杆菌能够产生丁酸,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氧化应激和结肠上皮细胞的代谢。普氏栖粪杆菌也能向周围环境中分泌一些抗炎症的化合物,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小鼠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最近,一项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口服普氏栖粪杆菌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脂肪肝。
肝脏是整个身体新陈代谢的中心,脂肪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脏疾病。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脂肪肝发病率在12.5%-35.4%之间,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目前,我国脂肪肝人群至少有2亿人,其中约1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12.8%的患者在三年以后可能会发展为肝癌。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肠道中普氏栖粪杆菌丰度的降低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乳糜泻、肥胖和糖尿病等等。肝脏脂肪含量高的人群的肠道中普氏栖粪杆菌也明显偏少,皮下脂肪组织的炎症水平升高。因此,研究人员采用高脂喂养的小鼠造成脂肪肝模型,尝试口服普氏栖粪杆菌是否可以降低高脂喂养小鼠的肝脏脂肪含量。
研究发现,口服普氏栖粪杆菌确实能够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同时脂肪酸氧化水平升高。此外,肝脏脂质分析表明一些种类的甘油三酯、磷脂和胆甾醇酯的含量明显降低。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能够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炎症、免疫应答等相关的重要功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益调节因子。口服普氏栖粪杆菌使得内脏脂肪组织中脂联素的表达显著升高。虽然普氏栖粪杆菌处理的小鼠皮下脂肪仍较高,但是这些脂肪对胰岛素更敏感而且很少发炎,对于身体是健康的。有趣的是,普氏栖粪杆菌处理增加了肌肉重量,这可能与线粒体呼吸增强、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屏障功能增强有关。
这一发现初步表明,脂肪肝可能可以通过口服普氏栖粪杆菌来治疗,普氏栖粪杆菌可以改善肝脏健康,降低脂肪组织炎症。可惜的是,这一具有治疗价值的细菌目前还没有被允许用于人类的疾病治疗。此外,普氏栖粪杆菌是一种严格厌氧菌,难以生长培养,研究人员怀疑它是否可以像乳酸菌一样活着送到人体肠道。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替代的自然方法,比如通过饮食或益生元增加普氏栖粪杆菌在宿主体内的自然丰度以治疗脂肪肝,让我们一起期待科学家们的好消息吧!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Munukka, E., et al. (2017).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treatment improves hepatic health and reduces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in high-fat fed mice." ISM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