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大类疾病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冠心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类型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等。
中国心血管疾病2016年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一年中心血管病高发的季节,甚至会导致猝死。记者采访了武警山西总队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梁卓燕,请她为我们讲解有关心血管病患者安全过冬的注意事项。
多原因导致冬季成高发季节1、气温低
在低温情况下,血管会收缩,造成重要的脏器如心脏缺血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增加了诱发急性病症的可能性。
2、血压波动大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更加明显。血压的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3、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心脏病。另外雾霾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氧浓度也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易缺氧。
4、上呼吸道感染
秋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5、运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冬季“猫冬”的习惯,久坐不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6、饮食
冬季热量消耗大,往往容易摄入更多高脂肪饮食,引起肥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也明显升高。这些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安全过冬?1、规范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控制心血管疾病复发,控制好血压。
2、注意保暖
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和雪天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保暖防护。
3、科学运动
老人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并且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心脑血管疾病在清晨多发,这主要是由于清晨人的血小板容易聚集,血压容易升高,心跳增快,激素水平旺盛,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清晨时不能剧烈活动。冬季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运动。
4、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保持开朗,情绪稳定且安定,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
5、严重雾霾天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呆在室内,一定要外出的情况下戴好防护口罩。
6、制定合理的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量(包括酱油)要减至5克左右,吃饭不可过量,老年人七成饱即可。老人对口渴反应迟纯,容易缺水又不易觉察,所以要早起饮温开水500毫升,一日三餐外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避免血栓形成的可能。低脂清淡饮食,有稀释血液及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作用。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