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阿司匹林竟然引起食管损伤,听听三甲医院医生怎么说!

作者:医学原创故事会 2018-02-27阅读:3652次

老杨与我爷爷是战友,他有高血压,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有一次爷爷请老杨到家中做客,得知老杨最近经常头昏,胸痛不适,我让其吃点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

但是万万没想到,两周后,一个病人突然冲进了急诊室,他对医生说,医生,我不行了!

而这个病人正是老杨,他跑到急诊科看病,是因为胸痛突然加剧,老杨以为是心脏病作怪,

所以他迅速含服了硝酸甘油,平时几分钟之内就缓解了,但这一次,恰恰例外!

老杨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好在离医院不远,他得以迅速赶到医院,急诊医生在接诊老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是冠心病,老杨胸痛剧烈,让医生想到了冠心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那就是急性心肌梗死,于是一场争分夺秒地拯救行动开始了!

可是当检查完善的时候,急诊医生又目瞪口呆了!

无论是心电图还是心肌酶,都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老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内科医生也跑来急会诊,通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也不考虑是心绞痛发作!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老杨起病那天刚好我值班,接到急诊科的求助电话,我很快见到了老杨,从老杨的症状、体征来看,我开始觉得,他的胸痛,似乎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老杨住院后,我为他完善了很多检查,最终是胃镜揭开了罪魁祸首,导致老杨胸痛的真凶,竟然是一片小小的阿司匹林!

没错,一片阿司匹林粘附在老杨的食管壁上,并导致了严重的食管损伤,医学上,食管损伤是可以引起胸痛的,病人最明显的感觉,胸痛往往位于胸骨后,不过严重的时候,可表现为剧烈刺痛,疼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酷似心绞痛。

当然,症状因人而异,除了胸痛之外,药物导致的食管损伤还可以引起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烧心、反流、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

药物对食管的损伤如此严重,按说吃药时应该小心翼翼,但实际工作中,医生碰到的类似病例却越来越多,比如去年一年,我就碰到了十例,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其中三例还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如果认真研究其中缘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口服药物可能对食管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足够重视!

很多患者无知者无畏,而因为医生的疏忽才导致的并发症,实在太不应该。

所以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为病人开口服药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如果你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能更好地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第一,药物的消化道之旅。

某些舌下含片、口腔黏附片、胃内漂浮片及分散片、肠溶片及肠溶胶囊、结肠靶向制剂、直肠栓剂及灌肠剂,其实都是通过消化道吸收的,虽然给药途径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通过消化道的吸收,药物最终都进入了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

在这些药物里,应用最广的就是口服药物,我们都知道食物在消化道里不仅受到物理消化,还要接受各种消化酶的化学消化,当然,药物口服后也不例外。

①先来说说口腔之旅,口腔作为给药的一个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腔黏膜总面积约200cm^2,口腔黏附片及舌下含片都可以通过口腔的颊粘膜和舌下黏膜直接吸收,这种吸收方式的优点是避免了药物的首关效应。

所谓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硝酸甘油是医学上使用很普遍的一种药物,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它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舌下含服,虽然直接口服也能完全吸收,但是通过肝脏时,90%被谷胱甘肽和有机硝酸酯还原酶系统灭活,而舌下含服,药物可以直接由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上腔静脉,再到体循环,不经肝脏就可发挥疗效,因此吸收时间更短,药物浓度更高,效果也更好。

②食管之旅,药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一般5-15秒就可以通过整个食管,体位不同,速度会有差异,比如站着口服药物肯定比躺着口服药物通过食管的速度要快,和食物一样,食管只是作为一个运输管道,食管平滑肌也不具有吸收功能,所以药物很少在食管吸收。

③胃之旅,大部分口服药物进入胃内后都会分散和溶解,因为胃内的值约为0.9-1.5,所以某些酸性药物更容易被吸收,很多人经常有这样的疑问,药物究竟是饭前服好还是饭后服好?除了药物会不会伤胃外,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也有影响,一方面食物会影响胃的排空,另一方面,食物可以影响到药物的分散和溶解。所以任何一种药物的口服都有着时间上的要求,如果不懂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和查看药品说明书。

④小肠之旅,小肠黏膜拥有很大的表面积,不仅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场所,事实上大多数口服药物主要在小肠中上部进行吸收。

像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肠溶制剂或胶囊,事实上都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内酸性环境中被破坏,确保能在小肠内充分溶解释放,发挥作用。

⑤大肠之旅,药物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对药物的吸收要差很多,但肠道内有很多细菌,药物可以被其分解,最终只有极少量的药物和代谢物被吸收。

第二,干吞药片为什么有可能损伤食管?

如果能够了解口服药物在消化道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虽然食管平滑肌不具有吸收功能,但是食管却存在三个狭窄,某些患者如果吞食了体积较大的片剂或胶囊,那么药物很有可能黏附在食管壁上;还有一些患者,本身就有食管器质性疾病(比如食管憩室、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等)或者食管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导致药物黏附在食管壁上;我们都知道站着服药比躺着服药药物更容易通过食管,所以不正确的服药方式,比如服药时饮水较少,干吞药片,服药后立刻躺卧或躺着服药也有可能导致药物黏附在食管壁上。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易发生药物性食管损伤,老年人往往有很多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他们往往每天要口服很多药物,一旦服药方式不对,发生药物性食管损伤的概率就会增加;老年人易患心肺疾病,食管被硬化扭曲的主动脉及扩大的心脏压迫,容易出现狭窄;一项对年龄在80岁左右人群的研究表明,约63%的老年患者有吞咽困难,老年人在吞咽片剂和胶囊的过程经常是不完全的,在咽部就出现药物和送服的水分离,导致“干吞”现象,再加上老年人身体敏感性下降,即便药物已经停留在食管里,早期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异常感觉,等到有感觉的时候,病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我之所以一直对老杨存有愧疚,就是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告诉病人该服哪种药的时候,却没有告知该如何服药,如果当时我能够告诉老杨正确的服药方式和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悲剧应该会避免,毕竟药物性食管损伤与服药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正确的服药方式会导致药物不能快速到达胃内,一旦黏附在食管壁上停留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食管黏膜损伤,轻者是糜烂,重者就是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所以药丸虽小,但是从进入食管的一瞬间开始,危险就已经成倍增加,研究发现,细胞毒性药物(如氯化钾、非甾体类消炎药、洋地黄药物、奎尼丁及氟尿嘧啶等)和高酸性药物(如强力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片等)更容易导致药物性食管损伤。

第三,如何预防药物性食管损伤?

①在服药之前的一段时间,如果已经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这个时候应该警惕食管是不是出现器质性疾病或功能障碍,最好到医院排除病变后再服药。

②服药姿势要正确,最好取立位或坐位,切忌不要躺着服药;服药应确保充足的饮水量,切忌不要干吞药片;服药后不要立刻躺下,至少观察10分钟以上再躺下休息。

③不要随意改变药丸的包装,比如胶囊制剂不要去胶囊服用,糖衣片不要压碎服用,失去包装的药物颗粒,更易黏附食管壁,过高的药物浓度,更易引起食管损伤。

④老年人和儿童在服药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人帮助,可以帮忙核对服用药物的量、方式、时间是否正确,如果需要口服多种药物,最好分开来,避免一次性服完。

⑤服药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有无胸痛、烧心、反流、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出现,应该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拖延或加重。

欢欢喜喜过大年,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胃,才能享受美食的盛宴,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本靠谱的科普书,由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医疗自媒体成员,科普作家丁彬彬撰写,由医生代言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烧伤超人阿宝、科普作家子琳、云无心写推荐语,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蔡安烈院长作序,送给家人最好的新年礼物,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肠胃知道答案——发现人体消化之旅》,送给家人最好的健康礼物,在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热销中,你可以打开任一网购平台,手动输入《肠胃知道答案》,找到本书,购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