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天气好像小孩子似的,说变就变,导致气温不稳,冷空气前后,有很多人都会患上感冒,那么对于这个春捂,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什么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虽说春节刚刚过去,气温逐渐回暖。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都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提醒,春季不仅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更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可大意的季节。
“乍暖还寒”谨防心梗发生
因今年春节天气较好,李老伯高兴地换上薄衫前往户外锻炼。即使偶然气温下降,他也认为平时身体好,没在意添衣。一天天气寒冷,李老伯晨运后突然胸痛胸闷,被送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幸好救治及时,李老伯恢复较好。
为何春季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大意?
专家表示:春季气温“乍暖还寒”,老年人硬化的动脉系统较难适应,易导致血管痉挛或收缩,血压波动幅度增大,造成冠脉供血障碍。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肺部感染通常是老年心血管患者发作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
另外,春节前后,患者饮食及睡眠均与平素差别较大,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加上睡眠不规律,让老年冠心病患者过节如同行走“独木桥”.脂肪含量较高的饱餐容易造成短期内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轻者造成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则出现冠脉堵塞导致心肌梗死。
老年冠心病患者如何才能“捂出”健康?
所谓“春捂”即春季注意保暖,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锻炼的衣着,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育活动,避免在寒冻湿冷天气下锻炼。
其次,还要学会“均衡膳食”,注意低脂、低盐、低糖,提倡五谷杂粮及荤素合理搭配,适当增加进食绿色蔬菜,这样不仅减轻对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减轻节假日肠道负担,可减少许多老年人因便秘而诱发的心脏病。
另外,要牢记按时服药。冠心病患者的许多药物需长期按时服用,“宁可少吃一顿饭,不可少吃一次药”.
一旦出现漏服,有些药物需要及时补服,有些药物则只要在下次服药时间准时服药即可(如调脂药物),切勿将两顿药物当一次服用,这样有可能导致其它不必要的麻烦。
“春捂”穿衣应下厚上薄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易遭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加重颈椎病的症状。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早春时节,有些人常早早地换上春装,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而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要比上不差,很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这时寒气与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关节僵直等,从而引发关节炎。
把握“春捂”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把握“春捂”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春捂”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