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妇频发室性早搏整天胸闷心慌,接受精准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治愈

作者:南方医疗 2018-04-30阅读:4653次

南方农村报讯 40岁的黄姐因“频发室性早搏”每天数次心悸发作,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王景峰教授团队突破技术难点,针对黄大姐起源于左室乳头肌的特殊位置早搏,采取经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解决了她的“心病”。

频发室早服药无效

4个月前,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黄姐在活动后出现心悸的情况,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虽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黄姐的症状并未见好转,心悸发作愈加频繁,从每周发作发展到每天都会数次发作,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经多方打听,黄姐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求医。该院心内科谢双伦主任介绍,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心悸、胸闷,严重者可能会诱发室速、室颤,导致一过性黑蒙、晕厥甚至猝死。

按照病因,室性早搏分为良性室性早搏和器质性室性早搏,前者多见于年轻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后者多见于冠心病和心肌病患者。良性室早一般不致命,可选择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而对于器质性室早,建议在心内科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避免贻误病情。

改良技术精准定位

谢双伦表示,良性室早每天次数大于10000个或大于总心搏数的10%,出现明显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服药后效果不佳的,或已经出现了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表现,建议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将心导管定位于心律失常发作的部位,利用射频电流能量转换为热能,引起心肌细胞电生理学改变而控制心律失常。

然而,黄姐早搏的位置比较特殊,乳头肌起源的室早射频消融比较困难,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这也是黄姐病情久拖的原因。

谢双伦说,常规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的射频消融手术,不能充分显示乳头肌结构,标测存在困难,加上乳头肌本身结构复杂,毗邻组织较多,射频导管难以准确到位和稳定贴靠,容易损伤毗邻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为突破这一技术难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团队决定利用ICE(经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射频消融对黄女士进行治疗。据王景峰教授介绍,ICE是一项与心导管检查相结合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新技术,它通过放置于心腔内部的超声显像装置来精确获取心脏的完整解剖结构信息,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

消融数秒室早消失

谢双伦主任利用刚刚从美国进修学习的ICE技术,将黄大妈的左心室和前后两组乳头肌清晰地实时重建,联合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精准定位病灶,指导射频消融导管到位、贴靠并释放能量。开始释放能量仅数秒钟,室性早搏便完全消失,经巩固消融后,黄大妈的室性早搏无法再次诱发,实现了根治目标。

“ICE操作简便,能实时准确了解心腔内的各个结构,帮助术者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王景峰教授表示,与传统的经胸心脏彩超和经食道心脏彩超相比,ICE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结构细节显示更清晰,还能实时超声三维影像重建;第二,能实时定位和监测,保证所有操作精准到位,最大程度保证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并发症。

据悉,在心律失常介入方面,ICE还能用于指导房间隔穿刺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明确肺静脉解剖以指导房颤射频消融、评价左心房和心耳的机械功能、监测损伤的形成以及相关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