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我爱人准备好春联贴在家中门上,但被我阻止了,因为我爷爷去年刚去世,享年95岁,无疾而终。按照中国人习俗,亲人去世的第一个春节,家中是不贴春联的。
由此想到了爷爷生前的一些琐事。其实小时候对爷爷的最大印象是:古怪。
爷爷不爱说话,记忆中从来没有听过他连续说超过五句话。但他是个讲究的人,常带着一顶帽子,衣着整洁,拄着拐杖。我们没住在一起,有时我放学回家后,就会看到他这样子静静地坐着。因为他不爱说话,因此最多的记忆发生在吃饭时。他吃饭时,也几乎不说话,偶尔闭着眼睛慢慢地咀嚼。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经常吃到一半的时候,爷爷会要求把饭热一下再继续吃。妈妈私底下解释说,爷爷胃不好,饭菜稍微凉了一点点,就坚决不能再吃。有时候他会要求在米饭里泡一些热水再继续吃。
另外,爷爷还有一个坏脾气,就是不能吃咸的。印象中,他从未评价过自己的几个子女所做饭菜的口味如何,但唯一挑剔的就是菜的咸淡程度。我妈妈做菜已经很少放盐了,甚至被舅舅们说没有什么味道,即便如此,有时候爷爷在我家吃饭时,甚至会因为他觉得某一道菜咸,而当场生气地甩下筷子不吃了。吓得我妈赶紧重新做一道更淡的菜。说实话,我有时候私底下觉得我妈太委屈了,甚至觉得爷爷是仗着自己的地位随意欺负人。其实,当场生气,甩筷子不吃饭,重新炒一道菜就能哄好,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如果爷爷觉得咸的过分,有时候甚至会当场走人,并对挨家对所有子女表示,某家子女的菜太咸,他决定永远不去他/她家吃饭了。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因为需要很长时间的赔礼道歉才能弥补。
很坦率的讲,作为小孩子,一个不爱说话的爷爷,动不动就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发火,对他的印象自然不会特别亲切。但毕竟是自己的爷爷,我一直对他的身体还是很担心的。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身边许多其他长辈纷纷得了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常见的老年疾病,并很快拖垮了身体、相继去世了。而我爷爷,只得了一些因年老而导致的局部小毛病,血糖、血压和血脂从来都是正常的。直到临终前,都没有出现过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后来学医了,才了解到饮食的温度和咸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说食物的温度。我们的祖先,本来和其他动物一样吃的是生食物、凉食物,只有在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后,才能吃上熟食、热的食物。食物熟了,在胃里面更容易消化;而保持一定的热量,就能避免胃消耗过多的能量用于消化食物。仅这一项,就极大的提高了人的寿命。
再说食物的咸淡。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是人体必需的化学物质。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食盐作为调料,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许多人喜欢多加盐、重口味,以提高食物的美味程度。但是现代医学表明,过量使用食盐,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直接因素。另外,我个人觉得,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果味道很淡,很难刺激人的食欲,而增加食盐的用量,则会让人胃口大增,从而增加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进而导致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我爷爷解放前就组织船队,在江淮地区做食盐生意。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爷爷作为盐商,会如此“吝啬”用盐;长期行走江湖的人,为何会如此“娇气”。但他这两个“古怪”的饮食习惯,不仅导致看似体弱多病的爷爷健康长寿,还逼着几个孝顺的子女的家庭,也跟着养成严格控制吃盐、并吃热食的习惯。我的这些父辈们,虽然也逐渐进入老年,但没有一个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与此有很大关系。
我和爱人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医院食堂吃饭。说实话食堂的饭,咱们暂且不论其口味如何,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咸,且不能保证温度。许多人一点不讲究,就狼吞虎咽吃下去了,真是不忍直视。我一开始苦于条件限制,后来因地制宜,想出一个方法,就是要一碗沸腾的面汤或白开水,把凉了的食物,或者太咸的食物,在里面过一下,就可以做到少盐且有温度的食物了。我爱人之前没有这个习惯,但嫁给我后,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于是又成为我们小家庭所坚持的习惯。
现在大家都在强调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我想,抛开爷爷的脾气不说,单就他的这个饮食习惯,确实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我因为能学医,可以从科学道理上理解他的习惯,并用在自己和爱人的身上。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传承吗?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大多数朋友一定和我们一样,不能在家里吃饭,或许分享我的这个小习惯,能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写这篇文章,如果能对大家有益,大家看了后,也能转发分享给自己关心的人,或许就是怀念爷爷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吧。
苹果用户长按赞赏码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