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2
不典型症状:
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3
急性并发症的表现:
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4
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⑤糖尿病足
预防措施
1
合理控制总能量,控制健康体重
2
摄入适量蛋白质,拒绝超量
3
控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
4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主食粗细搭配
5
每日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6
如饮酒,应限量
7
保证饮水量,拒绝饮料
高危因素
1
肥胖
肥胖是诱发II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要高30倍,且腹部肥胖较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
2
饮食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尤其是长期以精米精粉为主食,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大量丢失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某些微量无素如锌、镁、铬等对胰岛素的合成及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年龄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后患病率开始明显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上升,高峰约在60-65岁。
4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力活动减少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并使其敏感性减弱。
5
应激因素
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影响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当处于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外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时,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加,会使部分患者发生高血糖。这些人中部分患者随疾病的好转可恢复正常,而另一部分则成为糖尿病。
6
妊娠
有人认为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7
药物
某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如氯噻酮、双氢克尿噻、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口服避孕药及普萘洛尔等。
糖尿病发生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糖尿病家族性、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少、大量饮酒、精神长期紧张等因素有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尤其是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2
40岁以上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肥胖者。
3
有高血压、冠心病、高三酰甘油、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者(其中有一项以上异常)。
4
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
5
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出现空腹血糖异常或者葡萄糖耐量降低(如餐后2小时血糖),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
本期专家
董其娟: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主任医师,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学会委员,郑州医师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擅长糖尿病及糖尿病病发症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急症的诊断和治疗。
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供稿:河南百姓健康
编辑:孙芸昊
宝妈训斥2岁宝宝险要其命 这些急救常识宝妈们收藏
我院召开2017年度工作运行评析会
“郑医•大医开讲”让您“健康知识记心间”
郑医说健康 | 孕期该如何科学运动和补充营养?快戳开!
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