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了,就需要终身服药吗?(系列1)

作者:小黄聊聊健康 2017-07-20阅读:1501次

“我只是血糖高了一点点,就必须吃药吗?我少吃一点血糖就不高了吧?不用吃药吧?”

这些疑问,很多初诊糖尿病或体检发现血糖高的患者及家属,都会在心里琢磨“如果能有个医生朋友细细解答就好了”。不过在“排队两小时,就诊三分钟”的医院,医生面对长长的队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天,田医生用详细的案例和图解原理来帮大家自己回答这些看起来简单,却并没有那么简单的问题。

门诊每天都会有不少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糖尿病什么不能吃?糖尿病要怎么吃?”,这说明“病从口入”这个理念的确是深入人心,认识到这一点很好,为糖尿病的治疗打好了基础。但是殊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病已经让您老人家“吃”出来,你现在说不“吃”了,就想把它送走,世上有这么好说话的“恶人”吗?

案例1:隔壁张哥来医院

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患者,就叫他张哥吧!身材魁梧是个“大块头”,单位里的小领导,家庭中的顶梁柱,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前途一片光明。他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单位体检中发现血糖高6.9mmol/L自己觉得没事,还是被老婆督促去医院检查看看。张哥心里是有抵触的,认为我只是血糖高,还不是糖尿病,不用去医院治疗。但最终没能拗得过老婆的坚持,来我这挂了号。

医生如何做诊断?

带着体检报告来到医院的张哥,医生要怎么帮他判断是否得了糖尿病呢?医生会让张哥第二天一早先去抽静脉血,做空腹血糖检查,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还会要求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情况”,并根据下面的图表来判断他处于哪个阶段。

摘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这么多数字的图表,有些人可能要表示跟不上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田医生把它绘制成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图: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只达到一个,就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情况,称之为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有点像“墙头草”,可以两边倒,往哪边倒就看你怎么做。对于糖尿病来说如果没有不舒服、发热症状,单次血糖增高的确需要再复查一次,如果两次都达到糖尿病标准,那就肯定能贴上糖尿病这个标签了。

张哥到底有没有得糖尿病呢?

第二天,张哥的检验报告出来了,关键的指标如下:

讲到这里,你也来当一次医生,给张哥做个诊断,到底是不是糖尿病呢?

这么看来张哥糖尿病是肯定的,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情况,张哥的血糖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2型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0%以下。接下来就该对症下药了,可是张哥觉得自己没症状,感觉不用坚持服药。只是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偶尔吃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医生叮嘱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的嘱托,一点没当回事,依然是我行我素、生活没规律。

张哥的胰岛发生了什么?

张哥还在觥筹交错,身体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只是血糖比医生给的控制范围略微高了一点,似乎岁月静好。

这时候我打算带领大家进入张哥的“内在”,让大家了解一下在诊断前后张哥的胰岛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大家自己分析分析继续“放飞自我”的张哥,后面会遇到什么情况?

人体由于衰老,各个脏器的功能都在逐渐减退,血糖调节能力也是如此,β(读音为贝塔)细胞,这是咱们身体自己产生胰岛素的“工厂”,那里是胰岛素的“发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任性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功能的衰退,“工厂生产”的胰岛素越来越少。不夸张地说如果每个人能够活得足够长时间,都要面临糖尿病的问题。

由于糖尿病“潜伏”本领高超,往往让人毫无察觉,因此在诊断糖尿病之前血糖其实早就出问题很长时间了。由于最先升高的是餐后血糖(图中的深蓝色线条)而我们对餐后血糖又很少关注,因此常常就这样被高血糖蒙骗我们多年,于是到诊断出糖尿病的时候,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已经不小了,这时体内的β细胞(图中的橙色线条)其实已经损失过半了,关键还有那些“生产”出来的胰岛素,干活的效率越来越低(也就是图中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队伍可谓是“人数和力量”越来越弱,形象点说真有点老弱病残的味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诊断糖尿病后,各项有利于降血糖的指标,如β细胞功能、胰岛素分泌数量、肠促胰素等都开始迅速下滑;而不利于降血糖的指标,如胰岛素抵抗开始迅速攀升,导致了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的节节升高。这种情况,不动点真格的往往还真的靠不住,通过饮食运动在没诊断糖尿病的时候还有用,到这时显然就是“螳臂当车”。动真格的就是需要药物、甚至胰岛素来控制局面。

张哥后来怎样了?

大约两个月张哥又来了医院,这回没什么精神,血糖又升高了不少,最近两天吃不下饭,感觉还想吐。这看来有点像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节奏,之后的检查验证猜测,赶紧住院吧。本来吃个药很简单的事,变得有点复杂了。

很多糖友可能会觉得张哥的情况是个案,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会落在我头上;很多糖友说我没吃药,不也好好的吗?还有些糖友见好就收,吃两天药血糖“好了”,就停药,血糖不好了,再吃药;总之就摆出了要和“终身吃药”斗争到底的决心。

总的来说,疾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对于糖尿病,我们可以推迟它的发生、延缓它的进展,甚至短期逆转、康复,这个在糖尿病前期和早期,只要我们讲科学、不走“偏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但如果把糖尿病放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从宏观、大处着眼,它一定是呈现从无到有、由轻到重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当下的状态,依势而为,从早期的饮食运动来预防疾病,到药物的使用来治疗疾病,而不是干螳臂挡车的傻事。糖尿病患者已经诊断科学地说必须终生用药,这决定于疾病本身,而不是药物。反而是在很多时候,由于“早用药”改善了病情,最终能实现“少用药”、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用药”。

张哥需要终身服药吗

于是张哥住进了医院,弄懂了糖尿病的道理,遵照医生的短期使用了胰岛素治疗,很快急性并发症缓解了,酮体消了、血糖降了、胰岛素停了,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单使用一个二甲双胍,血糖稳定达标。通过这次的经历,张哥有了科学防治糖尿病的知识,今后的降糖路就不会再有太多曲与折了。

铛铛铛

划重点了

重要提示:治愈糖尿病的两个最佳时机,早知道早抓住!

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进展性的意思就是这个病是逐渐加重的,疾病进展到中期、后期,即便是顶级牛叉的医生和医院,治愈也都是骗人的。只有疾病在早期(第一次诊断糖尿病的时候)或是前期(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的标准),是寻求可能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期。所以把握治愈糖尿病的时机十分关键。如何把握?简单地说,就是要尽早发现糖尿病的“成长轨迹”。

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之一

对于成年糖尿病高度危险人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所有≥40岁的成年人都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应该每3年重复筛查一次。如发现血糖异常就要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合适的方法。

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之二

当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切不要忽略餐后血糖);或是有“三多一少”口渴喝水多、小便多、体重减轻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如血糖结果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医生告诉您患了糖尿病,不要怀疑和抵触,这时也是治愈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切不可错失良机。

中国有约1亿的潜在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约400万新发现的糖尿病人群,如果你的朋友中,也有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不好,或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转发给他们,了解如何识别和抓住黄金治愈期,避免终身服药的痛苦。

田医生苦口婆心讲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科学的认知血糖高和糖尿病,不要被“终身服药”吓倒了。

想了解更多糖尿病资讯及健康指导,请加微信号:tangnb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