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敌之众”莫如“知将之性”

作者:解放军报融媒体 2018-05-04阅读:3122次

对于领兵打仗,孙武教给我们的制胜秘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面对众多之“彼”,古人又道:“知敌之众,莫如知敌将之性。”

兵随将,草随风;将能打,兵不怂。每支部队都有自己的特色特性。这种特色特性,主要取决于统率部队的将领。战将怎样,官兵就怎样,战力便怎样。战将的特长和优势,往往会成为所属部队的特长和优势。战将敢战善战,部属便不会畏战怯战;战将足智多谋,部属便不会轻率莽撞。相反,战将身上的缺点缺陷,也往往会成为所属部队的缺点缺陷。战将优柔寡断,部属便不会雷厉风行;战将好大喜功,部属便不会脚踏实地。

人们常用“料敌如神”来形容指挥员的神奇。其实,“料敌”很大程度上就是“料敌之将”,把握住了敌将的心理脉搏、思维轨迹,即可达到“如神”的“料敌”效果。诸葛亮之所以敢唱“空城计”,就在于他熟知司马懿生性多疑的脾性;雷英夫之所以作出美军将要在天堑仁川登陆的战略判断,关键是他知道麦克阿瑟好战、狂妄的性格,且喜欢玩“蛙跳战术”。人有思维共性,自然也有脾气个性。摸透了敌将的“牛脾气”,就不愁牵不住他的“牛鼻子”。

古今中外,那些能打仗的高手,往往是“知彼”的能手。拿破仑说他在打仗时,如果不了解敌军司令官的全部情况,包括他们的脾气、秉性,便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蒙哥马利在北非同隆美尔较量时,房间里专门挂着一张隆美尔的相片,不断地研究他、揣摩他。我军老一辈军事家更是这样。每次大战之前,都先给对方指挥员“画像”,把研究作战对手作为重要的战前准备,对“知敌将”做到了如指掌。

人的思维看似天马行空,但并非漫无边际。现代科学表明,一个人无论多么不可捉摸,他的思维活动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思维自由度有多大,他的思维空间绝不会超过其知识和经验的思维活动半径。就如同从一个人读什么书、结交什么人之中,大致可以判定他是一个什么人一样,如果知道敌将在各种情况下怎样思考问题,就不难弄清他将来遇到类似事情时会拿出什么计策来。换言之,敌将的思维是有边界的,其脾性也是可以琢磨的。

“知己知彼”是胜战的重要前提。“知彼”既要关注对手的编制结构、兵力规模、装备性能等,更要摸清对方指挥官的脾气喜好、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知道他们想什么、干什么、想干什么。这样,才能在未来战场上更准确地料敌、更有效地制胜。

“知敌之众”莫如“知将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