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国传统文化,性一直是禁区,等同于黄色、下流、低级趣味。即使婚姻中的性,也不被重视,或羞于启齿,弄得神神秘秘,严重影响了夫妻的“性福”生活。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众多,可他们对性并没有太多关注。《孟子·告子上》说:“食色,性也。”食是饮食,色即男女性爱,孟子认为,这两者都是人的天性,即为每个人所需要。只不过,孟子这里所说的“性”,不是指男女间的性生活,而是指向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饮食男女,性似乎是不说自明、不教而会、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不能苛求古代的思想家们,因为他们大多是政治思想家,最为关注的是社会的政治,是国家天下的大事,还没有精力来研究男女性生活这等小事。
时至今日,人们早已知道,性是婚姻中至为重要的因素,任何简单化或采用回避的方式来谈论性都是不明智的。这也就难怪不少人将婚姻中的“幸福”解说成“性福”的道理,从某个角度来看,幸福的婚姻的确得依赖性生活的和谐。正如瓦西列夫所说:“男女间的性爱和生育本能是爱情的生命力和内在本质。”(《爱情面面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承认:“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汇集。”(《爱与生的苦恼》
男女两性结合,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是阴阳互补,这就是《易》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进一步地思考,便有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作用,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合乎天理、亦通人情。婚姻之性局限于繁衍后代,这自然是曲解了性。比如,动物对性的需求就大体限于生育,不少动物一年只发情一次,且一次交配以后便不再有性的接触。据说,大象是三年一次发生性爱。人的性需求却不是这样,就像人的爱情不可能一年只产生一次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这究竟是基于生理上的差异还是文化上的不同,还有待于深入地探讨。
就我个人的主观成见,人之所以为高等动物,就性爱而言,应该在生理和文化两个方面都异于其他动物。毕竟,成年女性并没有标志性的发情期,这也就意味着,或许除每月较为特殊的月经期那几天外,成年女性并不排斥经常性地与成年男性进行性生活。而既然男女之间经常有性生活的需要,则两性的性生活就不仅仅是为了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