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过敏也疯狂 空调吹出过敏性鼻炎?

作者:一号护工 2017-07-06阅读:606次

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原来空调也会导致过敏性疾病。进入有空调的房间就会鼻塞、流清鼻涕,这可不一定是普通的感冒,很有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为什么空调会导致过敏性鼻炎?空调吹出的冷空气会刺激鼻腔内的末梢神经,导致鼻黏膜快速收缩、腺体分泌物增多,进而出现流清涕、打喷嚏等鼻炎症状。此外,有些人还会对空调吹出的灰尘和尘螨过敏。

所以,夏天如果不注意开窗通风,就会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使过敏原大量堆积,从而引发过敏性疾病。而且,空调吹出的风可能使过滤网上的灰尘和其他室内过敏原混合在一起,人体吸入后就可能会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出现。研究发现,未经清洗的空调过滤网上可能附着大量尘螨,开空调后它们会随之四处扩散,当室内螨虫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发过敏性鼻炎。

(错误示范)

一号护工提醒您,对冷空气敏感的人进入空调房前,最好在门口先站一会儿,让鼻腔对温差有个适应的过程;要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白天开空调最好每两小时就开窗通风10~15分钟。此外,寝具、地毯、棉织品等也要经常的洗晒。

防过敏时间表

随着年龄增长,其过敏原种类可能会发生变化。一生都要防过敏。

一岁左右:皮肤过敏

1岁以内最常见的是皮肤过敏,如婴儿湿疹,多与进食牛奶、鸡蛋等有关。因为,婴儿期的宝宝肠道发育不完全,有些异质蛋白不易消化,很容易到血液中导致过敏。而到了1岁左右,除湿疹外,肠道表现多了起来,如胃肠道腹泻等。

防敏措施:对于那些家族中有过敏史的人来说,在给孩子添加牛奶、鸡蛋等辅食时要尽量做到更晚些,如果不清楚,可以给孩子做个过敏原检测。

婴儿要穿纯棉、宽松的衣服,不要太厚,不要过度清洗,以免增加过敏的机会。还要注意避免到蚊虫多的地方去,尽量穿长袖衣服。

3~40岁:接触过敏

3~7岁后直至三四十岁,主要以接触过敏为主,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镍接触性皮炎、隐翅虫皮炎、日光过敏性皮炎等。不过,过敏的表现和症状轻重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以鼻炎为主的,或哮喘,或结膜炎、腹泻、荨麻疹、头痛、心律不齐、月经不调等。

防敏措施:不要暴饮暴食,吃太多高蛋白的食物,少喝饮料等,不要过度洁面和清洗,避免暴晒,少熬夜,少直接接触金属、塑料等物品。

40岁以后:过敏性疾病

三四十岁以后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些人还存在免疫缺陷,可导致一些免疫或过敏疾病混杂出现。而有些人如果皮肤干燥的话,则更易引起过敏。有些人还会患上中老年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干燥性湿疹、荨麻疹等。此外,如果患上甲减、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过敏几率,自行买药吃还易引起严重的药物过敏。

防敏措施:中老年人在吃药期间要注意防晒,避免饮酒等,吃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不要自行搭配。很多疾病可伴随过敏症状,出现心脏不适、消化道症状、头疼等,要警惕可能是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到医院检测是否有过敏或其他内脏疾病等。饮食要清淡,并要减少皮肤的清洗时间和次数,洗后及时涂抹润肤霜,减少皮肤过敏的发生。

除了预防以外,如果真的过敏了,要注意以下三点

药:过敏药要换着吃

很多人吃过敏药认定一种就不换了,一号护工提醒您,过敏药最好换着吃。目前市场上过敏药有很多,临床上光抗组胺药就有三代,各种过敏药机理和作用靶点不同。长期只用一种药机体易耐受,时间长了抗过敏效果还不好,并且会导致同种副作用的累积。当服用既往过敏药疗效不佳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换。

另外,很多人会先吃些抗过敏药预防,这样并不好。因为季节性过敏症状有很多,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皮肤荨麻疹和过敏性结膜炎等。预防用药可能因不对症而无效,而且许多抗过敏药有致瞌睡、口干、便秘、损害肝脏和中枢神经等副作用,容易引起身体损伤。最好是在过敏出现后再对症使用。

治: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应一起治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喜欢凑对,很多人哮喘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内炎性分泌物会流入咽部或吸入气道,容易引发哮喘;另一方面,很多鼻炎患者因为鼻塞被迫用口呼吸,过敏原便长驱直入引发哮喘。

很多医院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分别由耳鼻喉科和呼吸内科治疗,哮喘久治不愈时应考虑去耳鼻喉科排查一下过敏性鼻炎。

防:脱敏治疗先查过敏原

对于过敏性疾病来说,出现过敏再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却不能预防复发。要甩掉它就要尝试脱敏治疗,临床上脱敏治疗最常用于难以避免接触过敏原的呼吸道疾病。做脱敏治疗前首先要确认疾病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可能是慢性的也有可能是过敏性的,因此脱敏治疗前,必须确认过敏原类型。

脱敏治疗时间通常长达3年,费用较高且不能报销,如应对螨虫过敏,用进口药物,每年的花费上万元,使用国产药的话也需要一两千元。有些脱敏治疗必须反复注射或服药。所以,在脱敏治疗前还要综合评估,考虑过敏原类型、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出现的症状,是否能通过其它方式避免接触等因素,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过敏反应,不要轻信偏方,最好到医院进行详细地检查。

本文来源:一号护工医护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