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指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的慢性关节疾病,多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等关节,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炎往往较易被忽视,未能获得及时、正确的治疗,致使病情迁延,甚至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到2020年骨关节炎将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
一、骨关节炎的病因
年龄因素
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的老龄发病趋势,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升高。据流行病学[1]统计,中国人大于65岁的人群中,其整体发率约8.1%。
职业因素
长期劳损是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发病因素。某些职业劳动以及长期过度使用,往往使关节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而诱发骨关节炎。
遗传因素
大多数的关节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常见的遗传性骨关节炎是原发性全身型骨关节炎。
性别因素
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老年女性(>60 岁)中的发病率为13%,在老年男性(>60 岁)中的发病率为10%。这可能与免疫功能、基因特点、激素水平、遗传倾向、妊娠分娩等因素相关。
肥胖因素
肥胖不仅是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特征性体态表现,同时也是骨性关节炎的好发因素之一。肥胖引发关节炎是与关节长期负重以及肥胖者脂质代谢异常有关,肥胖超重可加速退行性变发展。
吸烟与饮酒
吸烟将消耗身体的氧供应,使骨骼及关节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对于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患者,吸烟会直接导致受伤的组织新陈代谢进一步减慢,疼痛加重,延迟疾病的恢复。
其他因素
比如自身免疫性因素、药物因素、细菌病毒感染、积累劳损、体质、有关疾病等,都可能引发骨性关节炎。
二、临床表现
早期以疼痛和僵硬为主,单侧或双侧交替。患者主要感觉酸痛、胀痛,尤以长距离行走、剧烈运动、受凉或阴雨天时加重。下楼困难,下楼时双膝发软,易摔倒。蹲起时疼痛。僵硬,被动运动时膝关节有响声或触及骨摩擦音。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关节肿胀和积液,或膝内翻、外翻,严重者膝关节呈屈曲挛缩畸形。
三、药物治疗
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注射和局部外用药。
口服给药
1、对乙酰氨基酚:由于老年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发生不良反应,且膝关节炎的滑膜炎在发病初期并非主要因素,故轻症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首选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和肝毒性。
2、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止痛、抗炎、解热作用,是最常用的一类控制膝关节炎症状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短疗程。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肾或肝功能损害、影响血小板功能、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3、阿片类药物:对于急性疼痛发作的患者,当对乙酰氨基酚及非甾体抗炎药不能充分缓解疼痛或有用药禁忌时,可考虑用弱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耐受性较好而成瘾性小。如口服可待因或曲马多等。该类制剂应从低剂量开始,每隔数日缓慢增加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
4、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为天然的氨基单糖,是人体关节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可通过抑制多种促炎介质,发挥抗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提高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保护损伤的关节软骨,同时缓解膝关节炎的疼痛症状。临床上主要有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盐酸氨基葡萄糖,两者氨基葡萄糖含量有所差异,但生物学作用相似。常用剂量每天不应<1500mg/d,分2-3次服用,持续8周以上显效,使用1年以上疗效更稳定,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使用。
5、双膦酸盐:在膝关节炎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溶解矿物质,同时防止矿物质外流。
6、维生素A、C、E、D:膝关节炎的软骨损伤可能与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A、C、E可能主要通过其抗氧化机制而有益于膝关节炎的治疗。维生索D则通过对骨的矿化和细胞分化的影响在膝关节炎治疗中发挥作用。
注射给药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风湿的功效,关节腔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疼痛、减少渗出。一般在关节腔内注射后2-4小时内缓解患膝疼痛、酸胀、僵硬等症状。关节腔内注射的推荐剂量为:1-2ml/次,疗效能持续数周至数月。在获得良好疗效后,可由开始的剂量逐渐减量至能够充分达到临床疗效的最低量来进行维持治疗。但须注意,在同一关节不应反复注射,注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4-6个月。
2、玻璃酸钠:玻璃酸钠是一种独特的由滑膜B细胞分泌的线性黏多糖,是关节溶液和软骨基质内的重要成分,可明显缓解骨关节炎症的程度,抑制关节软骨的退变。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轻、中度膝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重度膝关节炎疗效较差。每周1次膝关节腔内注射,4-6周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可持续数月。
局部外用给药
辣椒碱:辣椒碱乳剂可减轻关节疼痛和压痛。
四、患者健康宣教
1、在医生及药师指导下规范用药,了解所用药品的用法和不良反应。
2、避免不良姿势及有害动作等诱因,如保护受累的关节,避免长久站立、跪位和蹲位、爬楼梯、不良姿势等。
3、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适当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保护关节功能。
4、合理的关节肌肉锻炼:关节在非负重状态下进行活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进行有关肌肉或肌群的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如手关节做抓、握锻炼,膝关节在非负重情况下做屈伸活动。
5、注意关节保护,可戴保护关节的弹性套,如护膝等;避免穿高跟鞋,穿软、有弹性的“运动鞋”。
6、物理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症状和缓解关节僵直,包括针灸、按摩、推拿、热疗、水疗等。
7、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潮湿受冷。
作者: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王温泉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