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冬天来了,咳嗽老不好,许多人以为仅仅是天气转凉、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导致感冒咳嗽,殊不知这极有可能是哮喘发作。
寒冷的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时期,冬季甚至被称为:“呼吸系统的死亡季节”,而哮喘就是其中的高发疾病。据 WHO报道 :“哮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经济负担超过了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总和 ”。哮喘发生后,多数患者因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就医、正确合理治疗,使病情加重致使失去治疗的好时机,因此,合理治疗,正确保健,是避免哮喘反复发作的关键 。
二、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泛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表现为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严重时不能平卧。
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首创“哮喘”之名,并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
三、哮喘发作的病因病机
中医
由于受到风寒或风热之邪引起的,加之治疗不当造成宿痰伏肺,埋下了哮喘的夙根。到了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此时人体肺气较弱、肾阳渐衰,人体抵抗力相对减弱,空气中的寒气(外邪)刺激,便会诱发哮喘发作,此为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同时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亦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本病的病位在肺,但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也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故本病的病机是新邪引动伏痰,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西医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性增强(这称之为气道高反应性),进而出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呼吸困难或咳嗽等症状。哮喘发病的因素包括2个方面: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哮喘患者的近三代血亲当中可以追溯到哮喘病史,加之大多数哮喘患者属于过敏体质,本身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等,对一些致敏物质,如:螨虫、花粉、宠物、霉菌等,或如坚果、牛奶等这些高蛋白些食物过敏。
冬季天气干燥,气候变化快,雾霾、尘螨等较多,加上冷空气刺激,因此特别容易导致哮喘发作。
四、哮喘的辨证治疗
哮喘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根据其病程的长短,常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证型。
实证
病程较短,或当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深呼为快,胸闷或胸胀,咳稀薄痰或粘痰,可伴畏寒发热。
虚证
病程较长,多有反复发作,哮喘声低气短,动则加重,呼吸短促,以深吸为快,形体瘦弱。
针灸选穴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定喘、膻中
配穴:
实证:尺泽、鱼际
虚证:膏肓、肾俞
操作:(建议前往正规医院请医师进行操作)
1.艾灸:用艾条灸15-20分钟, 艾火与皮肤的距离(3-5cm为佳), 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不可灼伤皮肤。
2.常规针刺,可加灸,发作期可每日治疗1~2次,缓解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3.埋线疗法:可取肺俞、中府、大椎、定喘、膻中、肾俞行埋线疗法。
4.穴位敷贴:可取肺俞、中府、大椎、定喘、膻中、肾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贴敷。三伏贴是沿用中医“冬病夏治”的理念,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特定药物在穴位上的刺激和吸收,发挥止咳平喘作用,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五、以上穴位定位
肺俞: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鱼际: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膏肓: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六、日常调护
1、避免剧烈运动。如进行活动,可适当地慢跑、做操或打太极拳。
2、饮食避免大鱼大肉。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3、避免受寒,外出时要戴口罩帽子,避免直接呼吸冷空气,系围巾,穿棉鞋。
4、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再接触。例如:患者是由于室内尘埃或尘螨诱发哮喘的发作,就应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晒被褥,而且应常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常小荣教授团队
撰稿:马明珠 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常小荣 教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