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波教授:一人一块钱,控制比雾霾更致命的污染

作者:狐观医改 2017-07-04阅读:3441次

搜狐健康 文/干玎竹

中国有3.16亿烟民,如同一座在不断增长的慢性病大山。作为国家卫生战略,美国吸烟率从25%下降到15%仅仅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双下降。

烟霾到底有多大危害?

北京市政府医改专家、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崔小波教授告诉笔者,烟霾和雾霾都可以用PM2.5测量。

从浓度来看,室内点燃3支烟,指数可达到1600,远远超过雾霾浓度;从霾的质量来看,雾霾由1300种物质组成,烟霾所含的有害物质超过7000种,其中69种已被明确为高致癌物;从广度来看,雾霾范围最大在130~140万平方公里,烟霾的影响范围则是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每天的生活环境是在室内,而3亿国人每天在吸烟,7.2亿人生活在二手烟环境中,从老人到妇女、儿童无不受到健康损害。可以说,PM2.5致病的主要危险不是来自室外,而是室内烟霾。

我国环保部门从认识PM2.5的危害,到促进全国人大进行立法修改用时4年;我国早在2003年便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为控制烟霾而建立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14年过去,中国人为控烟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出台一部全面控烟的国家法律,但时间却让慢病和癌症却不断上升。

中国的慢病专项预防投入很多,但始终未见明显效果,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控烟战略和专项资金。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各种慢病致病原因中都有吸烟和二手烟的贡献。

2016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

控烟是极为重要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手段,而控烟法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保护所有人享有健康空气的法律武器,是让人民均等化享有健康权利的有效措施。

环保部专家曾提出,空气污染严重,治理需1.75万亿元,而控烟专家认为,中国控烟每年只要13亿元就足以完成室内烟霾的治理。烟草利税的损失完全可以用提高烟草税率来弥补。两权选择,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因此,崔小波建议:

一、 把控烟提升为国家慢病预防和控制的首要策略给予重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区域目标,分解任务,建立机制,实现联防联控才能取得成绩。

二、 切实保障控烟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国家控烟专项基金。保障控烟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争取各类社会组织对控烟工作的经费投入。2014年美国CDC测算每年每人控烟经费(包括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平均10.53美元;WHO建议中等收入国家应该按照每人每年10美分的政府投入。我们建议国家要使省市两级政府专项控烟基金投入不低于年人均1元标准,才有可能使控烟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 将戒烟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危害与几乎所有慢病都相关;吸烟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群体性、社会性行为;是具有典型流行性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一人吸烟导致三人以上被动吸烟;群体戒烟法的有效性高于个体戒烟;都说明戒烟纳入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产生的效果要好于单项慢病预防的效果。

四、 重视控烟工作要“医者先行”;调查显示我国卫生系统人员吸烟率不低,甚至高于某些地区平均吸烟率。医生吸烟率不下降,社会吸烟率不可能下降。国家卫计委要有专门计划,实现控烟工作“医者先行”。

五、 大力加强控烟专业人员的培训;控烟及烟草病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存在;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只有少数控烟专家开展一些活动,没有形成学科发展的建设规模。面对3亿烟民行为改变的重大任务,国家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