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可说||雾霾可以遮挡视线,但不能遮蔽我们探寻真相的眼睛

作者:科学周末mp 2017-07-04阅读:3893次

浓霾障目,我们没法观测雾霾之上是不是还有鵟在翱翔,我们岂可轻易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动物的行为。

新年伊始,未见万象更新,但见雾霾预警铺天盖地。不只是预警,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新闻,各种义正辞严的评论,各种无可奈何的调侃,聒聒噪噪月露风云。

近期,河南大河网报道了一个农民救护普通鵟的故事。这只鵟落难的原因,报道间接援引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科科长的话称,是因为雾霾重重难以觅食,这只鵟饿晕掉进了农田。雾霾和饿晕拼在一起,实足地吸引眼球,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一时成了网络热点,闲聊话题。别的不提,只论鸟种,报道中有三个说法,大鵟、普通大鵟和普通鵟。到底是什么?看照片是普通鵟。

鵟这个字没有别的意思,专门用来称呼一类鸟,最早写作狂,《尔雅·释鸟》里就这么写,读音也跟狂一样。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猛禽,分类上属于鹰科,全球至少有29种。在英语世界里,欧亚大陆的鵟被称为buzzard,美洲的鵟则被称为hawk。翼展宽阔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也给了它们在天空翱翔的资本。所谓翱翔,就是翅膀不动,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盘旋。上升气流多半出现在阳光照射下的开阔地,所以鵟也经常活动在平原、荒漠、农田、村庄和林间空地的上空。这样的地方,也是它们的食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要忘了它们是猛禽,不是吃素的。

说到猛禽,人们心里多少会有点怕,但其实很多猛禽并没那么凶,鵟就是这样。以鵟的飞行方式和捕食技巧,绝大多数的鸟,它们根本捉不住,顶多是路过哪个鸟窝时,抄了别人的家。那些在白天活动的各种老鼠,才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偶尔的,如果遇上蛇、蜥蜴、蛙甚至是小兔子,它们也会打打牙祭。实在没啥可吃时,昆虫也可以果腹。所谓猛禽,不过是指它们的肉食性罢了。

鹰击长空,鵟们翱翔在几百米的高空,怎么能捉到闪躲不停的老鼠?利爪就不说了,大河网说的“嘴上带钩”也不提了,这些都可以想象。问题在于,它们怎么能看见地上的老鼠?又怎么能在收起翅膀,高速俯冲向猎物时,还能清楚地看清目标?请想象一下,如果您在一辆时速60公里的敞篷车上,不戴眼镜,能否睁眼直面冲向空气?鵟能,它们的眼睑内侧有一层透明的瞬膜,俯冲时只把瞬膜关闭,就像戴上了眼镜,完全无视干燥的空气。它们和其他鹰科动物一样,眼球外观扁平,眼球前端外壁坚韧的巩膜内,着生一圈覆瓦状排列的骨片,可以对抗高速下降时空气的冲击,保护眼球避免因压力而变形。它们眼球调节的肌肉也与我们不同,是更有力而迅捷的横纹肌,这样就可以在俯冲时,保持对目标快速而准确地聚焦。有研究称,它们的视网膜结构更犹如一支高分辨率传感器,能够配合大脑,将目标放大。如此,当您看到它们悠然于长空时,它们已经辨明了地面上的蛛丝马迹,一旦食物出现便义无返顾。

雾霾重重,天上的鵟确实可能受到影响,甚至“饿晕”。但我还是很怀疑这个结论。鸟类对于光线的感受能力,非常可能与我们不同,那些我们看不见,但鸟们可能看得见的红外线、偏振光,是不是受雾霾影响,我们不知道,也未见报道。浓霾障目,我们没法观测雾霾之上是不是还有鵟在翱翔,我们岂可轻易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动物的行为。同样地,每当我们描述动物的生活,写到它们的食物时,“充饥”是个常用的词,好像动物们每天都在忍饥挨饿。我们怎能用我们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去衡量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如果真是那样,怎么去解释饥肠辘辘的动物们绵延了数亿年?又或者,进化了数亿年的动物,怎么还解决不了吃饱饭的问题?那只鵟为什么流落田间无法避人,是长期饥饿还是病了,或者其他原因,需要认真分析。如果是饥饿,有什么证据说,不是因为农药杀光了老鼠?如果是雾霾导致饥饿,那被饿晕的怕也不只这一只鵟,为什么不开展进一步搜救?从那篇报道的细节,“担心”“买肉”“动物医院”,让我们感受到群众保护动物的热情,令人欣慰。但如果这只鵟是因为传染病而坠落,怎么办?现在是禽流感容易发生的季节,不应该鼓励群众去接触明显虚弱的野生动物。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人员,以专业的方法来做。那篇报道配图中,救护人员拎着鵟翼,既无尊重,又容易伤害动物。

顺便,中国北方常见的鵟有三种,大鵟、普通鵟和毛脚鵟,差别不大,但不是不能分辨。雾霾的确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但不应该遮蔽我们探寻真相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