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碱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尽管已有半世纪之久,茶碱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平喘药物。适用于轻、中度和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特别是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ICS)和 β2 受体激动剂广泛应用于哮喘临床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后,虽说茶碱类药物在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地位逐渐退至第三、四位,但茶碱类药物在我国某些地区至今依然作为主要的平喘药物。
济南哮喘病医院专家指出根据我国大量的临床应用报道,此类药物只要严格掌握适当应用方法,仍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治疗窗窄,其应用的注意事项应得到广泛重视。
茶碱类药物的种类1、氨茶碱:为茶碱和乙二胺的复合物,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呼吸肌收缩力、舒张冠脉、增加肾血流量及中枢神经兴奋等作用。口服完全吸收,用药后1~3 h血药浓度达峰值。
成人口服每次0.1~0.2 g,一日0.3~0.6 g,极量一次0.5 g,一日1 g。
成人静脉每次0.25~0.5 g,一日0.5~1g,极量一次0.5 g,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后滴注。
2、多索茶碱:对磷酸二酯酶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较氨茶碱强10~15倍,并有镇咳作用,且作用时间长,无依赖性,不影响心功能。
3、二羟丙茶碱(喘定):平喘作用与氨茶碱相似,对胃肠刺激较小,心脏兴奋作用仅为氨茶碱的1/10~1/20。
4、茶碱控释片:含无水茶碱100 mg,药理学及适应症同氨茶碱。
茶碱类药物的禁忌证对茶碱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极少数患者对茶碱类药物过敏,即使应用 1 片氨茶碱也可引起速发性变态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因此,用药前应常规询问有关的病史;
低血压和休克患者较大剂量地静脉注射茶碱类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进一步降低而影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患者茶碱类药物可能使患者的心率进一步加快,心律失常更加严重,加重原有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此时应用茶碱类药物可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加重心肌梗死的范围。并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甲亢、胃溃疡和癫痫患者中用茶碱类药物可能加重原有的病情。
茶碱类药物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1.支气管扩张作用
茶碱在其浓度为 10 ~ 20 mg/L 时,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直接的扩张作用。茶碱通过非特异性地抑制磷酸二酯酶 (PDE) 活性,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 的水平,升高 cAMP /环磷酸鸟苷 (cGMP)比值,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内流,促进钙离子外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从而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2.抗炎作用
治疗量(>10 mg/L) 的茶碱可以拮抗腺苷引起的诸如组胺、白三烯(LT)、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肥大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浸润及诸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等介质的释放,亦可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近年研究表明低浓度茶碱(5 ~ 10 mg/L)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茶碱类药物在急性哮喘中的应用原则1、如果患者以前没有接受茶碱类药物,首剂应给予负荷剂量。如氨茶碱5 mg/kg静点,15~30 min滴完。
2、在给予负荷剂量后,以0.6 mg/kg/h的剂量用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
3、遇降低氨茶碱清除率的因素,如应用西米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脏疾病等,应降低输注氨茶碱的剂量。
4、遇心动过速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应暂停使用氨茶碱。
5、所有已用过氨茶碱药物的患者,给予负荷剂量以前,应先测定血氨茶碱浓度。通常给予维持剂量,以维持血清插件浓度范围6~12 ug/ml较理想,可减少茶碱毒性。根据一般经验,给予氨茶碱1 mg/kg,增加血清茶碱血药浓度约2 ug/ml。
茶碱类药物应用注意事项茶碱为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是一类常用的平喘药,因具有较强的气道平滑肌松弛和抗炎作用,抑制哮喘的迟发反应,促进黏液纤毛运动,改善呼吸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有效血药浓度为 10 ~ 20 mg/L,治疗的安全范围窄,其生物利用度与在体内消除速率的个体差异较大,当血药浓度超过治疗水平( > 20 mg/L)时,易发生许多不良反应,严重者(血药浓度 35 mg/L)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1. 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由于茶碱类药物的治疗窗窄,影响茶碱代谢的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有条件的单位均应作茶碱血药浓度的监测,尤其是抢救危重哮喘发作时。
急性发作哮喘患者血茶碱浓度应维持在 10 〜 20 mg/L,而慢性哮喘患者的血药浓度则应维持在 6 ~ 16 mg/L。
2. 无条件监测茶碱血药浓度时,应根据临床经验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调整茶碱的剂量。例如,既往经常服用较大剂量茶碱的男性青少年哮喘患者,每日可给予 0.6 〜 0.8 g 茶碱口服,而年老体弱的、肝肾功能不全的女性肺心病患者每日茶碱的剂量不宜超过 0.4 g。
当需要联合应用茶碱和大环内酯类、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喹诺酮类或七烯类抗真菌药、苯巴比妥等药物时,应酌情调整茶碱的用量。用药后患者有无颜面潮红、心率加快、失眠、恶心、呕吐等茶碱过量的表现也应给予重视。
3. 婴幼儿对本品较为敏感,而茶碱能透过胎盘、进入乳汁,故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应在哺乳后用药。
4. 茶碱有抑制多核白细胞的黏附、化学毒性、吞噬和溶酶体释放的作用。因此,接受茶碱治疗的哮喘患者的多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且其作用的强弱与血中茶碱的浓度有关。
5. 正在应用茶碱的患者,如果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有可能使茶碱的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导致毒性反应。
6. 本品与锂盐合用时,可加速肾脏对锂的排泄,使后者的疗效降低。
7. 本品静脉输液时,应避免与维生素 C、促皮质素、去甲肾上腺素配伍。
茶碱类药物的副作用1.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焦虑、失眠、 颜面潮红等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酌情减少用药量。如果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热、失水、谵妄、精神失常、惊厥或昏迷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2. 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加用 2% 普鲁卡因注射液可减轻疼痛。现已较少应用。
3. 静脉快速推注较大剂量的氨茶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甚至心搏骤停。据推测可能与氨茶碱溶液是碱性液体有关。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剂量,静脉推注的速度不可太快。对于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
4. 偶见过敏性休克,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因此,用药前应常规询问有关病史。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5. 偶可引起尿潴留,可能与本品能增加平滑肌细胞内 cAMP 的浓度,抑制逼尿肌的收缩反应所致。因此,原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
不宜与茶碱合用的药物茶碱是一种依靠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统代谢的药物。当药物进入人体内后80%~90%的药物在肝内被该酶系统所代谢。任何影响其代谢过程的因素均可影响疗效。当茶碱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药物的相互作用,可降低茶碱在肝内的清除率,导致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因此,茶碱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谨慎联合用药,密切监测茶碱血药浓度,以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1. 红霉素:使茶碱的代谢受阻,血药浓度升高导致茶碱中毒。
2. 氯霉素: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干扰茶碱的代谢转化,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
3. 喹诺酮类: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可抑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使茶碱代谢降低,总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提高。
4. 泼尼松 :使茶碱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均降低。长期使用泼尼松的患者停药后,短期内仍会对茶碱产生耐受性,影响疗效。
5. 干扰素:抑制药物代谢相关的肝药酶,使茶碱体内消除速率变慢而蓄积,可能引起茶碱中毒。
6. 西咪替丁:与肝药酶细胞色素科 P450 结合,抑制对氨茶碱的代谢。使茶碱清除率减少 39%,半衰期延长 73%,血药浓度增加,易引起茶碱中毒。
7. 异烟肼:抑制肝微粒体酶,使茶碱代谢减慢,长期合用,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中毒症状。
8. 利福平:有较强的酶促作用,与茶碱合用,使茶碱血药浓度降低,半衰期缩短。
9.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钠(速可眠)等可诱导肝脏微粒体代谢酶,增加肝脏对茶碱的代谢,影响疗效。
10. 口服避孕药:使茶碱消除减少。因此,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减少茶碱用量。
11. 咖啡因:与茶碱竞争相同的酶系统和受体,增加茶減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胃肠道的副作用。所以,应用茶碱时应禁用咖啡因及其制剂。
12. 毛花苷 C:在有毛花苷 C 的输液中加入氨茶碱,输液呈碱性,强心苷水解析出配基导致药效降低。
13. 其他:影响茶碱消除的药物还有:促进消除的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酮康唑等;降低消除的如普萘洛尔、别嘌呤醇、竹桃霉素、钙通道阻滞剂等。
济南哮喘病医院专家提醒茶碱类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茶碱的用量以免中毒。
如果对您有用欢迎关注本头条号后获取更多有用信息,您也可以留言评论分享您的经验,如果有疑问欢迎私信留言交流疾病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