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生物,在孩子降生之前,都会信誓旦旦的说:我什么都不求,只希望他一生平安快乐,可等孩子真的到来,却渐渐变成了另一回事,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经常打你、骂你、逼你学这学那、当众嘲讽你、给你一个脑瓜子、我这些都是为你好!”他们总喜欢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对的逻辑,来替孩子安排他们的人生。
小时候,会什么都会听父母的,他们也真的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越长大,就越会发现,他们信奉的一些东西,一些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不仅不适用,反而还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1.吃穿跟差的比,学习跟好的比。
2.看到别人家孩子好,看不到别人家家长对孩子的培养。
3.孝顺就是无条件服从。
4.对孩子的侮辱从不记得,孩子做过的错事记忆犹新。
5.自己没当过第一名,不知道当第一名的辛苦,逼着孩子做第一。
现在的父母都已经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学校的师资不够好,孩子变成网瘾少年,是因为网络游戏的出现,师资不好难道换所学校,孩子就肯定能学好?就算没有网络游戏,也还是会有其他的东西来代替的,遇到事情总喜欢推卸责任,从来不曾反省过自己,这样怎么让孩子接受你的逻辑。
有一种强势叫“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父母就是这样,讲得过你的时候就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就和你“讲伦理”。
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还是小学生的小A在放学时,和朋友玩太疯,把家里一串钥匙给弄丢了。爸爸大发雷霆,把他痛骂一顿,讲了一大堆道理。并要求小A必须在半小时内找到钥匙。可小A怎么找也找不到,爸爸就让他去楼道里罚站。漆黑的楼道,忽明忽暗的感应灯,让小A非常害怕,过了许久,最终还是邻居把他送回了家。事情本也告一段落,然而戏剧性的是,几年之后,爸爸也把钥匙弄丢了。爸爸随口对小A说:“奇怪,钥匙怎么找不到了,儿子你明天去换个锁。”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颇深,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可以解释,这似乎成为了所有父母的“免罪金牌”。很多父母也都坚信,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错的是孩子,而他们自己并不需要反思和改正。也许这个父亲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这么多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儿子,究竟是怎么把心门关上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喜欢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种道德绑架会让孩子觉得沉重,不知该如何是好,总是听到这种话,孩子会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而且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会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
还记得前段时间热点新闻“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父母盲目的砸钱,以为是在给孩子铺前行的路,但其实是在埋孩子成长路上的坑。这些坑里面,装着儿女对于自由的渴望,装着他们或多或少对被设置人生的不满,装着生活随时会被推翻的风险。最后很多孩子因为努力后成绩还是不好而愧疚自杀,很多孩子因为努力过却追不上父母的欲望,最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应该是制造一个父母想象中完美的人,而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的过程。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这样一段话“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孩子们希望能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不管周围人的说法,不管周围人是否含有鄙夷的眼光看他,或是看热闹人脸上戏谑的表情,只要父母能一直站在他们身旁,给他们面对一切的勇气就可以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论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有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第一篇章,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小编寄语
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无法替代,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和世界的。因此,千万不要被自己认为对的逻辑所羁绊,因为你的这些逻辑也许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在面对父母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神逻辑时,我们都曾愤怒过,也曾无能为力过。很多人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变得异常叛逆,也有很多人因为被父母操控而变得软弱异常。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很难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做的只有不断改变,不断学习,尽自己所能给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