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名气的人公开在电视上说,自己的子女做多少家事便给多少钱。他们沾沾自喜,以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老实讲,家事应该怎样分配、采取什么方式,最好由母亲来决定。大男人说三道四,倘若涉及这些事宜,恐怕难以正家。
虽然,家不像家有时还可以用无奈来充当借口,但是,父不父、子不子,那就是“家庭企业化”所造成的惨剧。父父子子,说的是一种责任。父亲应该克尽父亲的责任,子女也必须善尽子女的责任。《易经》告诉我们:家人在一起,并没有什么权利、义务可言。彼此的维系,除了亲情之外,就只有责任。有亲情而不尽责任,容易造成“妇子嘻嘻”的下场——一家人彼此当朋友,嘻嘻哈哈的,治家不严谨,终吝;然而,只尽责任却缺乏亲情,则有“家人嗃嗃”的疑虑——治家太过严格,有悔有厉,但最终还是吉。
现在很多人玩一种“父母争相讨好子女”的游戏,有时甚至连祖父母都奋勇加入。把家庭当作游乐园,子女长大了,请问老师要怎么教导?索性也演一出“老师争相讨好学生”的连续剧,至于后果如何?就让全体人群社会共同承担吧!
每一对父母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子女教好,使子女明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惜一般人听到这种论点,大多视为神秘的因果报应,殊不知这才是科学的自然规律。《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难道不是真的?家庭是子女最初接触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既深且广,倘若在子女面前,表现出不屑的神情,请问子女长大之后,会对因果律有什么看法?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不要忘记家教对孩童的影响,会左右子女的一生。父母不应该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就像教师很喜欢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社会一样,说什么学校教育的成果,全被社会教育给摧残了,这无非是卸责之辞。
现代家庭固然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治家的根本,实际上就是一家人要同心协力。我们常说的“齐家”,齐的是什么?是一家人的心。心都不能齐,怎么算是一家人呢?然而,心又要用什么来齐呢?用宗教还是法律吗?好像都有很多困难。思前想后,心只有以道德来齐,能共同遵循天道而合乎易理,自然可以长久齐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唯有对道德的要求,应该是恒久不变的。所以,以道德为家人共同的信仰,既安全又不必担心会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