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下定决心想去做某事时,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动力。
比如为了减肥决定每天早起运动,刚开始几天都坚持了下来,可是没几天就觉得厌倦,失去了动力,于是减肥计划终于化为泡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性格使然,比如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新鲜的事物,什么事情做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觉得厌倦,没有继续下去的意志,尤其是对那些别人强制自己去做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事情,更容易产生眷恋倦感。
有些人则比较擅长循规蹈矩的工作,一件事情一旦做得久了,反而不想再去尝试其他新鲜的事物了,喜欢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情,这样自己就不用再动脑筋啦。
除了与性格有关之外,我们缺乏长性的行为,还有行为的动机有关。
一般来说,从事某一行为的动机有两种,即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一般与行为后果有关,与行为本身无关。
比如到考试的时候,家长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了一百分,我奖励你你俩你最喜欢的赛车,于是孩子会刻苦努力学习,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而只是想要他喜欢的赛车。
而内在动机则不同,它是直接与行为有关的一种动机,不受任何附加条件的影响。
还是上面的例子,那是受到内在动机的驱使,孩子同样也会刻苦努力学习,但是与学习能够带来什么没有关系,他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学习就是一种乐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持久的,可以促使我们持续的去做某件事情。
但是外在动机则不然,他对我们持续的去做某事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哪一条赛车对孩子失去吸引力,他就不会继续刻苦努力学习了。
所以要想持续某一种行为,应该培养对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要想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不是给孩子奖励或者惩罚,而应该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对学习产生兴趣。
当然,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也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因为楼下孩子踢油桶的咚咚声而痛苦不堪,因此想出了一个办法,踢得最响的那个孩子将得到五块钱的奖励。孩子们来劲了,第一天比赛很激烈。
以后老头给他奖金越来越少,那天孩子也越来越少,到最后老头说自己出现经济困难,不能给奖金了,从此再也没有孩子来踢了。就这样老头解决了令他头疼的问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可以同时增长,同时消退。
刚开始还是纯粹是因为快乐而来汽油桶,后来变成因为钱来踢油桶,乐趣从纯粹的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在动机。
当外在的激励越来越少的时候,孩子们的乐趣也越来越小,最后消退,导致孩子们不再来玩。内在动机有外在动机,同时没有了。
倘若外在激励奖励越来越多,也许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会同时参加。而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持久性,应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孩子们的教育,我们要注重从兴趣开始,激发潜能,让孩子们真正领悟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再配以外在的奖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小猫喵喵,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