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受到拖延症的困扰。我们在网上下载了一大堆电影、纪录片,用途却是拿来塞满硬盘,从没看过;我们买回一大堆书,准备读完这些名家大著、哲学经典什么的来充实自己,可实际上这些书跟着你回家后,放在书架上就再也没拿下来过,日复一日地积累灰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下载一部又一部的电影,买一本又一本的书,以为未来的某天,自己会良心发现把它们看完。结果只是硬盘越塞越满,书越堆越高,然而却都跟你的脑子无关
。
1999年,Read,Loewenstein,Kalyanaraman (这哥们名字真怪)三位闲得蛋疼的专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一批人,让他们从24部备选电影中选出3部。候选名单中有《西雅图不眠夜》、《窈窕奶爸》这样大众口味的片子,也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这样的经典电影。看看观众是愿意看更娱乐但是没什么深度的片子,还是去看更有内涵,也更费脑子的作品。实验对象各自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3部电影,研究人员随即要求他们从中选出一部马上观看,再选出一部在2天后观看,最后一部电影留在4天后观看。
《辛德勒的名单》出现在了大部分人选出的3部电影之中,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然而,只有 44% 的观众选择在第一天观看这么深刻的电影。大部分人在第一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变相怪杰》、《生死时速》这样“低俗”一点的片子。人们好像都喜欢把好片子放在后面,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电影的观看选择上,分别有 63% 和 71% 的人选择观看更高品味的片子。 之后,三位专家又进行了另一项试验,参与者被要求选出 3 部片子一口气连续看完。这次,选择《辛德勒的名单》的人干脆只剩下之前实验的 1/14。
拖延症患者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看电影的选择一样,选择食谱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先吃麦当劳,而把健康的饮食计划留给以后。科学研究表明,人们的选择,是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有人问你一周后想吃什么,一个水果还是一块蛋糕,你往往会选择水果;但要问你现在想吃什么,你就更有可能选择蛋糕。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在电脑上下载一部又一部经典电影不看,却把宝贵的时间拿去看八卦新闻。“现在的选择”和“以后的选择”就像选择糖果和胡萝卜,如果是“以后的选择”,大脑中沉睡已久的“勤奋的小人”会要求你选择更有益处的选项;而眼前,则是“懈怠的小人”占了上风,你还是会选择更好吃的东西。正如行为经济学家 Katherine Milkman 指出,超市的收银台旁的架子上会摆放一些糖果,正是利用人们喜欢及时行乐的天性——毕竟偶尔吃一块糖爽一下也没什么嘛。
人们的这种行为倾向被称作“即时倾向”(Present Bias Predference 也被翻译成“现时偏向型偏好”)。详细说来就是你的大脑认为,现在能得到的满足感要更重要——现在爽了就好,谁知道未来会怎样?而且现在想要的东西不一定以后还想要。所以小孩子心中经常会有疑问:为什么大人不玩玩具呢?
即时倾向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宏伟计划往往毁于那一时又一时的欲望满足。年年说减fei,年年都不见效。这次你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完成减fei计划,一定要练出6块豆腐块似的腹肌。你开始每天称体重,买了健 身DVD和训练器材,拉开架势一切就绪。有一天,当你穿上跑鞋,准备出门跑两圈,突然电话响,朋友拉你去看电影。经过一番斗争后,你选择了看电影。又一天,和朋友一块儿吃饭,点菜的时候在吉士汉堡和沙拉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了超大的吉士汉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偶尔”的放纵变得越来越经常,但是你始终没有放弃原有计划,把今天的计划推到周一,然后推到下周一,然后是下下周一…...“明天”就是永远都不会来的那一天,你懂的。伟大的健身计划最终破产,冬天来临的时候,看看你的身材,就知道你明年的宏伟计划又会是什么了。
拖延症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业总是在快要交了才开始做,毕业论文直到最后一刻才慌慌张张地写完,穿过的脏衣服快塞满洗衣机了才准备洗。有人说,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拖拉一点不碍事的啦,若是重要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安排好时间搞定的。为了证明给大家看,明天就开始好好学习外语,然后每天花2个小时去啃书架上那些名著,同时还要学会弹钢琴。为确保马到成功,列出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每天要做的事情赫然在列,手机的日历本也不忘每天提醒你今天的学习任务,诸如此类的精密计划已经万无一失,哥一定会成功滴!
不过在读外语之前,先更新围脖状态,把哥今天的学习计划告诉各位兄弟;然后打开邮箱,查查看有没有什么重要的电邮,反正这也花不了几分钟;在学习之前,还要泡一杯咖啡,味道好极了;最后终于拿起书,看了几页,猛得想起今天的美剧好像又有更新,趁热赶紧看了,等会儿再去学习不迟。
结果显而易见,你宏伟的雄心,周密的学习计划,在拖延症面前都不堪一击。这不是因为计划不够科学,工具不够强大,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用何种方式与自己大脑中的“拖延症细胞”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