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要问谁是爱孩子的家长,估计每个家长都要回答说:我!
如果我要是问孩子谁是被家长爱着的,估计很多孩子都会回答: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奇怪而又奇妙的现实呢?可它就是这样真实的存在着。
当我在学校里为孩子们上生涯成长课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这个事实。
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有四个以上大人围在身边,可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学的试验。
心理学家在一家幼儿园显眼的位置,摆上了一块黑板,黑板上划了一个圆,这个圆并没有画完整,旁边划了一支笔。
路过周围的小朋友们吱吱喳喳的讨论着这个没划完的圆圈,终于,一个小朋友很勇敢的跑到前面,拿起了笔,把它补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这个小朋友不是唯一的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参与到了这个游戏里。补上的那个圆越来越圆,越来越完整。
这个实验说明的是什么呢?把事情完成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完形”。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和未被满足的需求,都被称为“未完成事件”。它们排着队放在内心的储藏室中,这个储藏室特别大,有的是在意识中,更多的是在潜意识中。人们的各种需求都在心里排着队,一个接一个,满足一个就少一个,而那些已经在排队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就会停留在那里,慢慢的停止在那里的需求如果太多了,就会把这条路堵上。
这些未完成满足的需求可能当时没有被满足后,被长大的孩子逐渐带到日后的生活里,形成一种不断循环出现的生活模式。
比如生活里的妈宝男或者找爸爸的小公主,就是在找伴侣时内心带着这样的心结,渴望父爱或者母爱。所以对亲密关系 的要求成为投射或者内射,结果殃及无辜。
那么,孩子没有感觉到被爱是缺什么呢?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共同的心理缺口是:安全感和价值感。
安全感就是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识别一下,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很明显的安全感的需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情感的安全感。
2、身体的安全感。
3、社会关系的安全感。
4、收入的安全感。
5、福利的安全感。
6、生活环境的安全感。
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力量的,只有通过父母创造的安全的环境和满足的需要,才能慢慢积累起安全的感觉。而长大以后离开父母直接面对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才有勇气一个人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坏的、恶的、自私的、或危险的;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紧张的感觉以及由紧张引起的疲劳、神经质、恶梦等;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
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 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这些不安全的感觉积累在孩子心里,背后就是一个又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这些堵住路的未完成事件,慢慢成为一个隐形的黑洞,长大的孩子,无论得到多少爱,都感觉自己是不安全的和没有价值的。
爱孩子,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