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知之明,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想做到知人和自知,不是很容易的,为何呢?
职场心理学家在她的新书《自知力》,一般的自我认知有两个方面:向内探索和向外探索。向内探索是自知,也就是自省,向外探索的自我认知是正确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两种自我认知,你可能只擅长一种,我们可以让别人参与进来,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态度。
不知大家是否在监控中看到过自己的影像呢,我看到自己走路的时候,以前不觉得自己的驼背有多难看,后来我在监控室看到自己走路的样子,觉得那样真的丑爆了,自己肯定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下定决心开始行动,不知大家有没有刻意矫正一个动作的时候呢,我在开始那样做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背贴着墙站好,贴直了背,每天坚持个十来分钟,让自己的背部肌肉慢慢形成记忆。
后来走路的时候就刻意去试着挺胸抬头,刻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样子看起来真的挺好的,为何挺好的?自己不由自主地抬头挺胸,这样子似乎印证了从身体上使自己看起来自信,这样也真的挺自信了,后来再碰到以前觉得棘手的问题虽然感觉有点难,但是也敢去试一试了,当然自己的驼背也好了很多,整个人的气质看起来也好了很多。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雷达里奥,曾经说过,你要把你自己的做事系统想象成为一个机器,这个机器包括什么呢?
包括了你的设计,也就是你做事的方法,你能协调的资源,人,能帮助你的人,以及你自己;还有你的目标;你做事的结果。
今天就重点聊下,你的设计,我那件事情中间的监控器,因为自己要调试的原因,所以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自己走路的步态和状态,才明白了为何以前那么多亲戚提醒我走路的时候把背挺起来,因为那样看起来确实挺丑的,自己以前并没有觉得那有多重要,后来在监控前看到了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么差劲了,当然了后来的改进也与那次的觉知很有关系。
那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监控系统呢,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改进呢?
真的有,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有不顺遂的过程的时候,有的时候人是往外看的,觉得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还有人是往内看的,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其实我们可以站在旁边看,就像你亲自经历了两人的对话过程,但不包含你的内心状态和对对方的偏见,那么你这个时候会清楚看到到死是谁出现了问题,而到底哪里又能得到改进?这样其实何尝不是令一种独特的旁观者心态,并且此时你要清楚地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会影响对方对你后来的言语和行动的。
另类的旁观者心态,会助我们旁观者清,但是你要在内心放下你固执自封的圈子和偏见,如果你有了偏见,那么你看待问题就不能客观,你处理问题的心态和方法也就不能客观,那么你更不用说从一件事情学习了,如果你固化了心态,你的进步和进取就会停下脚步,在提升我们自知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加进取、更加客观些。
定期检讨自己,问你自己:提升自己的自知,到底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