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鹏程
有一次,某自媒体的同行在做一期教育视频,主题跟“打孩子”有关。同行通过电话问我一个问题: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当时她提的说法是“能不能跟孩子动武?”在我看来,“动武”这个说法,显然是夸大了,或者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是关于“能不能打”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的!
对于“打”这个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因为一提到“打”,就难免会跟暴力、情绪发泄、失去理性、拿孩子出气等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犯了错,需要管教时(特别强调:孩子需要管教,但他不需要挨打;孩子会认同管教,但却不认同被打),不要“妈妈要打你了”,而是应该说,“妈妈要管教你了”、“你要接受惩戒”。
我们知道,今天讲求平等,所以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强调顺应、接纳,强调尊重,“惩戒”的方法用得比较少。在我看来,“顺应”、“接纳”、“尊重”、“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的爱孩子还要用心去管教。
也就是说,对孩子我们肯定要有爱,但也要有管教,管教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管教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惩戒”。
关于“惩戒”孩子这件事,经过慎重思考,我把看法详列如下:
(1)什么时候惩戒?这样看看孩子的年龄,一两岁的孩子最好不要惩戒,要慎用,因为很多时候,那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3岁以后可以适当地惩戒了。
(2)惩戒≠武力,惩戒≠暴力,是适度的惩戒。“教”字的小篆体,右边手拿小木棍,代表对孩子的适度惩戒;也表明,惩戒,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不是直接用手打孩子,因为我们经常会伸手抚摸孩子,拥抱孩子,所以手是用来爱孩子的。不然,我们一伸手、一挠头,孩子以为又要挨打,就会害怕,甚至哆嗦,那就不好了。
(3)惩戒孩子,要适度。不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拍打屁股、手心,而不能打脸、扇耳光、拍脑袋。
(4)不能随便惩戒。要事先跟孩子有约定,“如果做得不好,或者屡次犯同样的错误,妈妈就要管教你了”,而不是上来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一顿。所以说,要跟孩子事先有沟通,不要让他以后仅仅记住了惩戒这件事本身,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会受惩戒,并作出总结反思。
(5)不能让孩子感觉惩戒他是妈妈的一种情绪发泄。也就是说,惩戒孩子的时候妈妈不能失控,要情绪平和,要有理性。有的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样做都行,心情不好抓起来就打,这样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的反复无常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对待孩子会让他的心灵受到折磨和伤害,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有反效果。
(6)不能“秋后算账”,不能“新账旧账”一起“打”。
(7)“惩戒”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管教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要让孩子敬畏规矩,而不是让他怕妈妈。
(8)“惩戒”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不惩戒。惩戒是为了让孩子自动自发,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学习,都能够自动自发。
(9)不用担心“惩戒”带给孩子的负面效果。一个孩子只要是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充满爱的家庭里,他就不会对一次应该承受的惩戒产生怨恨,该阳光还是阳光,该快乐依旧快乐!
(10)最为关键的是,妈妈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自己做对、做正,给孩子以感化、感染。事实上,最好的教育是人格感染,是让孩子接受好的熏陶,如此,教育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了。
(11)“惩戒”这个动作在孩子上小学后应该逐渐减少,青春期时,就应该停止了。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来看,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被责打,他们会认为是一种耻辱,所以可能反而会更不听从管教。
(12)“惩戒”对少数孩子可能不管用。个别性格比较刚烈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体罚反而更加叛逆和难以管教;以前受过虐待的孩子也会非常排斥爱的管教;对非常敏感的孩子也要区别对待……总之,惩戒不是万能的,要因人因事而异。
(13)如果跟孩子讲一些道理,就能讲通,孩子就改正的话,就没有必要再用惩戒的手段了。
(14)而对于其他一些不适用惩戒手段的孩子,可以换惩戒方式,比如,让他自己去面壁或静坐反省、剥夺他一段看电视、上网的时间……
(15)当然,惩戒也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讲求智慧与方法的。惩戒只是手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知对错,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希望这些文字,能引起我们的一点反思。还是那句话,一味地顺应孩子对孩子是一种伤害。等我们不想顺应他而想教育他时,就为时已晚了。
选自鲁鹏程家庭教育新书《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目前各大书店网店热销中。
鲁鹏程,家庭教育专家,著有家庭教育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系列、《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等。图片来自网络。详见左下角“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