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打油诗将拖延症上升到了文艺阶段: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子冬有雪,要想读书待来年。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待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等到秋来冬已至,不如收拾到明年。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天来时冬又至,执埋书包又一年。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日苦长且狠睡,收拾收拾又一年。
历史上最早的拖延病患者,不出意外,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战国时代的著名辩士范雎,因为这哥们说过一句特有名的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除了他,大家最熟悉的古代拖延症范例还有这位……
除此之外,小编还发现,古代与拖延症关联最大的名人,其实是那个会弹古琴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 ”灵魂人物嵇康,他就有着严重的拖延症。
以下内容或引起不适,毁帅哥形象概不负责。这是他自己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这段意思大概嵇康说:哎呀你看我,不爱运动肉坨坨不说,还老是顶着鸟巢头不洗,不到憋不住都不去放水……
有一个关于诸葛亮先生的故事,民间版本。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向诸葛亮贡献“子午谷奇谋”:
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总之,是一个足够机智、听上去没有什么毛病的方案。结果呢,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坚决不给兵。
魏延心有不甘,便决定带自己家的亲兵、厨子、裁缝、奶妈、园丁去打。没等出发呢,诸葛就扑过来抱住他的大腿,死活不放。
魏延怒了:“丞相,我都不用你的兵了,你咋还不准,你有病吧?”
诸葛微微点头:“嗯。”然后,双颊绯红地说:“拖……延……症。”(开个玩笑)
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