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 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这本书里向我们罗列了种种可操作性实践的真理,以及对梦的探讨都有着启发性的思考。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自卑的心理,且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个体,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你不是怪物,也并不孤独,不管是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只要超越了自己的本身,以及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你就不会孤独。
海明威说:“比自己同伴优秀,没什么可高尚的,真正的高尚是比曾经的自己更优秀!”
我想传达我自己的声音便是以此为出发点——比曾经的自己更优秀。自卑并不是可怕的,他有时候还会成为你前行的暗动力。但将自卑的情绪扩大,做一些极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怎样能够把握好自卑的尺度,并善加利用的?我觉得和几个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将这些因素排列,找出问题的症结,所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那么是哪些因素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产生自卑呢?
一:童年时期
生如白纸,渲染成色。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童年时期初步成型。
童年时期对人的一生起着引导性作用,对一个人人生,乃至此生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影响。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惜多次搬家,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孟母三迁”。以此说明成长的环境对童年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要小觑童年时期对人生的影响,研究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追溯到童年时期都是有迹可循的。
二、母亲和家庭
爱——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了。一个家庭以爱作为主旋律,其一生的乐曲一定是最动人的篇章。
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最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如何才能恰如其分的指引孩子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呢?
我认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你自己不优秀,却希望孩子很优秀,这对孩子的心理认知会产生不利的诱导情绪,也很容易就会消极。
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溺爱、不责难,我始终相信能够以朋友模式相处的家庭,是最和谐的方式。
当然每个人家庭模式都不一样,孩子的性格也千差万别,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平衡各种关系。
1、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作为妻子,可能会以孩子为重,忽视丈夫,长此以往很可能会造成两种结果:
(1)对孩子过度关心,可能会宠溺,不利于建立孩子独立的人格。甚至会让孩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孩子忽略和其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缺乏沟通和基本道德观点的树立,日后独立承担责任或者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变得极其微弱。
比较典型的就是国内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件”。药家鑫因为撞了人以后,发现对方在记车牌号码,出于恐慌将对方杀死。如果父母从小树立孩子良好的协作关系处理,不事事包办,而是引导孩子独自建立关系,他就有承担责任和临危不乱的意识。
(2)对丈夫或者妻子的轻视可能会让孩子对父亲或者母亲无法建立完全信任关系,甚至有可能为了“争宠”而产生敌意。
母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但母亲无法永远替孩子遮风挡雨。鸟儿的羽翼丰满终是要离巢而去,在此之前我们要协助他们做好面对一切的准备,而不是替他们准备好一切。就像我们无法替孩子走完一生一样,我们也无法替他们成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长。
破茧而出的蝴蝶是生命力的象征,他是自内而外的成长,如果你帮助他把茧蛹打开,结局只有一个,很遗憾,适得其反。
让孩子学会信任父亲/母亲、建立合作关系,这是最基础的家庭关系建立。
如果这种关系建立得当,孩子和同学、老师以及日后的种种社会关系都将游刃有余。
三、学校
学校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地方,知识、性格、三观的养成都与之密不可分。
尽量让孩子远离那些被奇葩家长传授奇葩思想的“特别学生”,我们没有时间将精力花费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所以要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就需要让他和“正常”的孩子一起玩。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
一个小男孩在一个小女孩的凳子上放了一支竖着的削尖了的铅笔。小女孩毫无防备的坐了下去,结果刺伤了会阴。即使做了手术,也留下了创伤难以治愈。小男孩的父母并没有责备自己孩子,甚至说“他只是个孩子”云云。
是啊,只是一个孩子,但如果教育不当,就会变成一个恶魔。
我们无法时时刻刻保护孩子,但我们可以教孩子辨别识人的本能,让他自己选择。
让孩子和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性格的培养,但有些孩子,比较喜欢自己玩,沉默寡言。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就像孔子所言“因材施教”。
经常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出现自卑的情绪,说明他有颗上进的心。古语“知耻而后勇”。自卑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可怕的负面情绪,他会促进你成长,只需要找对方向。但要是自卑过头,很容易对人生产生烙印般影响。
接下来分析特别容易使自卑情绪困扰一生的因素。
四、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很微妙的阶段,也是很不好处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大人,而做一些我们认为“出格”的事情,倍感头疼和无奈。
他们有自己初步形成的独立意识,急于挣脱“小孩子”的称号,这个时候过激或者随性都可能往不利的方向引导。我觉得尤其摧毁内心的,就是打击孩子,使他产生挫败,从而贬低自己,内向且自卑。
这种情绪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成年人患抑郁症的,在青春期有着自卑情绪且无法走出来的,不在少数。
这,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好的引导,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一定是从内心到身体都会给孩子以鼓励。
说起哈里王子的准未婚妻梅根·马克尔,很多人会揪住几个词:
大哈里三岁、离过婚有两个孩子、美国人、女权主义者、黑人血统、十八线性感女演员......
扯掉这些标签,看一下梅根在联合国的演讲。
我真的被这个女人所征服。
梅根11岁的时候,看了一则洗洁精的广告——“全美国的女人一辈子都在和油腻腻的锅碗瓢盆斗争”,同班的两个男生说:“没错,那就是女人专属的地方——厨房……”
梅根当时感觉特别愤怒、难过和受伤。她回家将这些告诉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鼓励她写信。
尽管只有11岁,梅根也想的面面俱到。她觉得如果要想让别人听到她的声音,她必须给第一夫人写信啊。于是她给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儿童主持人琳达·艾勒比、人权律师格洛丽亚·艾尔瑞德和洗洁精厂商分别写了一封信。
并且,几周后她收到了所有回信,洗洁精厂商甚至将广告语从“全美国的人一辈子都在和油腻腻的锅碗瓢盆斗争”。
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孩子是多震撼。
我想这和她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梅根可以很轻松的将自己的心事分享出来,梅根的父亲并没有忽视女儿的情绪,并鼓励女儿做应该做的事。这种家庭氛围轻松的树立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换一种方式,梅根的父亲没有在意女儿低落的心情,而顺势泼一盆冷水——“就是这样啊……”对她今后的印象,可想而知。
愤怒和喜悦是两种极端的情绪,他们表达情绪的心情是激烈的,所以很容易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
愤怒的情绪没有有利的疏导,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喜悦,则往往促使人走向积极的方向。我们很多人自卑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很多人,包括我至今无法拜托影响。
我们意识到是什么造成我们内心的恐慌和焦虑,改变这种状态就会轻松很多。自卑的你,真的不是怪物,有很多人和你一样。相信自己,给自己一点希望。如果你比曾经的你更好,这就是进步的希望。
希望世界,阳光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