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作者:简单心理 2017-12-25阅读:1179次

“我是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我今天带着孩子在外面玩了一整天,回家路上,孩子在车上睡着了,我小心翼翼地想要把他转移到床上时,他醒了,但又不是真醒,一直要求我抱着他走来走去。我试图沟通,说可以陪他玩一会或者上床睡,但孩子还是在哭,他一哭,我就开始烦躁。因为我觉得我给他了两个选择,为什么他还要哭闹?而且我累了一天,是真的真的抱不动他了……”

这个场景相信每个人一定很熟悉,每每面临这种时刻,父母一方面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满足孩子抱抱的要求;

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够有耐心,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声吼了他,伤害了孩子的幼小心灵;担心自己做得太多,苦了自己,惯了孩子,到头还养成了孩子耍赖的坏习惯……

想做好家长太难了,做出的每个决定都需要斟酌再三,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然而,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这些育儿焦虑的背后,都是和孩子的界限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总是忘记去信任孩子,忘记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能力,他们有自己的路。

同时,我们也没有照顾到自己的界限,看清楚那些是我力所能及的,哪些是我可以拒绝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合理要求时,我们会感到如此痛苦。

如果家长和孩子拥有了非常健康的界限,父母就不会因为这些事情焦虑,感到痛苦;不会将焦虑转嫁给孩子,给孩子压力;孩子也不会肆意撒泼,而会独立自主,懂事负责,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起来。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德国慕尼黑大学 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史三专业博士,德国Galli剧场在中国首位认证的戏剧治疗师,也是简单心理专栏课程《年轻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课》主讲人。

(想了解此课程?关注简单心理公众号:janelee1231,回复“父母课”,第一时间获取懂孩子的秘诀!)

开篇提到的2岁孩子,就是我的宝宝慕慕。在面对这个情况时,我是这样做的……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面对孩子哭闹,懂心理学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我在德国居住了11年,在这11年中,我系统扎实地学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也耳濡目染了德国社会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

在我成为妈妈之后,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想要保护孩子、想要给Ta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的那种心情。

伴随这种心情,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焦虑,我们担心自己养育方式不对,担心孩子受欺负,担心孩子上学问题,担心孩子未来的恋爱……

自从有了孩子,我们似乎就不是自己了,说到这简直感觉要焦虑死了。

只不过,我的专业领域,心理学和教育学,让我能够不断地觉察这些焦虑背后的原因,进行处理和调整。不然只会重蹈我们原生家庭的覆辙,那就是:孩子是父母的全部人生,而孩子却越来越厌烦,离父母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比如在文章开头,我自己的例子。面对慕慕的哭闹,我调整了一下心情,想到,他在车上睡着又被弄醒,这其实是打破了他惯有的睡眠节奏的,他这样坐着肯定很难受。我肯定不会弃他不顾,但是我自己也真的很累,于是我选择抱着他坐到沙发上,他还是哭。

我对他说:“妈妈抱着你走很累,我现在可以这样抱着你坐一会儿,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就这样我抱着他在沙发上,轻轻晃着他。

慕慕宣泄式地大声哭喊了一会儿,就渐渐停下来了,等他停了以后我说:“妈妈这样抱着你舒服么?”慕慕说舒服,我说:“那等你感觉舒服了以后,我们去刷牙洗脸上床上睡好么?”慕慕说嗯。我老公在旁边露出了很惊讶的眼神:“都这状态了,还能洗脸刷牙呢?”

过了一会儿,慕慕说,“舒服了。” 我愉快地说:“好的,那我们去刷牙吧!”于是就很正常的进行睡前程序到床上睡觉了。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也通常会很难受,所以我们会想各种办法来希望他不哭。

除了前面说过的严厉制止的类型很糟糕以外,还有一种看似不糟糕的做法,就是一味的满足他。比如慕慕这个例子,那就是一直抱着他走来走去,他也就不哭了。

这样一不小心成为孩子的奴隶,为了让他高兴,做很多超出自己舒适度的事情,这些疲劳和牺牲是会积累和爆发的。我刚才选择先坐下来,是首先保护了自己的边界:我能做到的就这么多了。然后我后来才有了力气,拥抱他,接纳他的哭泣,而不再因为他的哭泣心烦气躁。这种平静和容纳他哭的感觉是能够传递过去的,所以他哭了一会儿也就好了。

我的疲劳被我自己接纳了,他的情绪也被我接纳了。这就是边界的力量。

所以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哭一会儿,试图去理解他的哭想表达什么,然后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处理,尊重了孩子的边界,也维护了自己的边界。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父母本意是保护孩子,为何总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幼儿园的很多负面新闻后,很多人开始注意教孩子说不,教孩子辨别哪些是不好的事情。

但是在教给孩子对外说不之前,他还需要一个基本的信任感,就是他可以和父母沟通他所遭遇的不好的事情。

我在一个室外喷泉,见过一个6,7岁的女孩,在一个小桥上跑来跑去,后来一下子掉下去了,水不深,就到脚踝。但孩子吓坏了,哇哇大哭,妈妈从远处跑过来,把孩子揪上来,没有好好的抚慰孩子,而是怒气冲冲的批评她说:“我不是告诉要看着路吗! ”

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摔倒,或者做的不够好、哭泣的时候,总是先被父母有意无意的指责,那又怎么能指望他对外面的侵害说不呢?他不敢说不,因为他会首先想到一定是我的问题,是我不够好。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一定是要先共情孩子的害怕或者疼痛,接纳她的情绪,到最后你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摔到。这样,父母孩子间就建立了信任的关系。

当然,做到这些不容易,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通常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处理和面对这些失败、错误和不完美。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界限之后,可以去觉察和改变的,学会给孩子时间,给孩子信任,认真地去理解他们和与他们沟通。

界限还是规则,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用规则来让孩子知道哪些是我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做的。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

教育孩子时,父母是否要有“红白脸”分工?

有一个朋友前几天很苦恼的来吐槽,说青春期的孩子,晚上主动把手机和ipad交给爸妈看管,自己好专心学习。

结果有一天妈妈刚没收了ipad,儿子又去找爸爸拿回了手机,我这个朋友很生气,她主要生气的点是:她觉得爸爸总是当好人,让她当坏人。

这是个很典型的规则问题。很多家庭,都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努力遵守规则。但别忘了,规则就是保护界限的,很多时候我们说给孩子立规则,就是立界限。

但为什么这个规则容易被破坏?为什么会让父母产生“总是我当坏人,你当好人”这样一个感受呢?

那其实是因为这个规则本身不恰当。规则有两个最重要的要素:

  1. 规则要明确,责任的承担人

  2. 要明确规则被破坏时候,要承担的结果

比如上面的例子,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对你说:“请爸爸妈妈帮我保管手机,因为我自己总是控制不住想玩儿。” 然后把手机放在父母手里:“我写完作业再过来找你们拿,可以吗?”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这个例子里面,孩子才应该是规则的责任承担人。因为让父母帮助保管是孩子的愿望,他就应该负担这个责任,也就是说,你送过来,我们帮你看着。你拿走了我们不负责。

但父母应该明确的是:如果孩子总是破坏这个规则,总是拿走,那对不起,以后我们也不帮你看着手机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爸爸妈妈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的例子。这就造成了界限的模糊,造成了父母自己内讧,说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

一旦我们清晰了界限,就可以制定出更清晰和便于执行的规则。不然的话很多规则都变成了鸡肋。

这就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听的事情。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 孩子总是不听我的,怎么办?

  • 每天早上都会穿衣出门总是要大吼大叫,怎么管?

  • 爷爷奶奶太惯孩子了,两代人一起教育孩子有很多不一致怎么办?

    等等等等……

所以,我与简单心理一起,制作了《年轻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课》。你在亲子教育中会面临的关键问题,我们在课程里都会讲到对应的解决办法,让我来慢慢告诉你,怎么做一个懂孩子的好爸妈。

想了解此课程?关注简单心理公众号:janelee1231,回复“父母课”,获取更多如何懂孩子的知识!

获取最敏锐的人性心理洞察请关注——简单心理,全球心理咨询资源库,人人不可错过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家告诉你: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