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时间管理司马腾第二期学习群里的小伙伴开始看《暗时间》这本书,第一章中作者提到一个观点让我感同身受。“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2
因为我的朋友圈是关闭的,看不微信上好友的动态。我把认为有价值的朋友标星在前面了,每天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点开他们的相册进去看看一天发了些什么内容。
最开始我对他们转发的东西表示一种赞许,觉得这些人的关注点确实不一样,一段时间后我不太想看这些朋友转发的内容,到现在已经彻底不关心,打开他们朋友圈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转发的信息很多人都会有一两句自己观点的评论,但是这些观点很多时候个人倾向严重,也有失偏颇,很多都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而随性的言论。别人写的文章我们可以评头论足,可以妄自菲薄,却忽略了我们自己沉淀和阅历的欠缺。
3
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我们的目中无人,盲目自大很多时候是源于自我无知的一种体现,缺少真正的思考。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去持续的思考问题,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冲动和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我们参加各种分享会,听《得到》APP,对互联网知识耳熟能详,对各种营销知识烂熟于心,可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还是没有提高?个人还是没有成长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深度思考”的能力,只懂表象,看不透实质。今年深圳卫视罗胖的跨年演讲在朋友圈和各大互联网平台刷屏,好像每个转发的人都在标榜自己的认知高度。
但是你现在回想的起罗胖到底讲了什么吗?很多时候我们会人云亦云的跟随大众潮流,却逐渐迷失在浪潮之中,罗胖的跨年演讲很多自媒体有点评有提纲,不管写的怎么样,至少别人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逻辑。
而我们除了片刻的愉悦,留下的又是什么呢?成甲说了,现在互联网一天生产的内容,我们一辈子都看不完,也用不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暗时间”正在被逐渐侵蚀。
4
最近才明白“暗时间”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什么是“暗时间”呢?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称为“暗时间”。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5
最近很多平台都有一个月读几十本书的文章,我就很疑惑这种速成高速的阅读方式真的能带给我们视野和认知的开拓?我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花了12天时间,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阅读量,难道你看书不做笔记?不思考?不消化?
你也许看了很多书,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
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6
当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一点阅历以后,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只有深入学习,坚持不 断输出,不断分享,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体系。
一句话,低调点,多学点,别不懂装懂,懂了也要说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