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钟磬):《摔跤吧爸爸》超高的票房、《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显示出了社会大众对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在今天的社会,父亲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孩子的教育?在“父爱回归”的呼唤中,父亲缺席的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父亲节前夕,在上海举行的“发现父亲”论坛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公布了一项《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通过对上海市某公办小学1-5年级382位父亲的调查,结果表明:父亲更多担任“供养者”而非“养育着”的角色,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关注不够,工作是父亲参与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该项调查负责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介绍,参照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按国外学者划分,“父亲参与”包含: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等九个方面,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
结合上海本土文化,这次调查将“父亲参与”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分别为:1、间接支持;2、教育规划;3、教育约束;4、陪伴互动;5、学业辅导;6、生活照料;7、家校联系。从排列次序可见,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更多通过间接的,如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等来实现;在与孩子的学校联系方面,父亲参与最少;而在父亲对孩子的“陪伴互动”方面,排在中间。
调查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大学专科以下”和“大学专科及以上”两类群体中,发现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大学专科及以上”父亲的参与远远高于“大学专科以下”的父亲。而在“陪伴互动”所包含的“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个维度中,“大学专科及以上”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表现更好。同时,收入的差异也影响着“父亲参与”。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反而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郁琴芳主任表示,此项调查带来的几个结论是:
1.“父亲参与”的“结构性缺失”,说明父亲基本还是扮演“供养者”角色,承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认知,将教育孩子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要改善这种结构性缺失,需要对父亲的角色有全面的认识。许多研究证据显示,父亲和母亲一样可以很好地抚育和照顾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积极投入,以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2. 调查显示,父亲的“陪伴互动”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说明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人生的领航者,制定各种规则,当孩子犯错时实施管教和惩戒。而涉及到情感交流,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距离。
3. 父亲缺席,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调查显示,虽然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但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的表现却优于收入高的父亲,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
4. 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关注不够。本次调查中,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在“家校联系”方面是七个维度中得分最低的,很少“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父亲占到总数的40.3%;“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及进展情况”的父亲只占35.5%;“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通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父亲为27.0%;而“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仅有6.7%。
根据多年家庭教育的研究,郁琴芳主任认为,“父亲缺位”是普遍的社会和教育现象,要改善问题,需要从几方面入手:
1.自我意识:要深刻意识到“父亲参与”的价值,父亲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人”,不仅在于知识传授层面,还包括儿童情感和个性的塑造。而父亲参与教育的同时,也滋养了自己的生命成长,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父亲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的职业成功、个性发展、社会关怀具有积极的影响。
2.祖辈退位:目前,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祖辈带养的比例高达73.4%,参与带养99%。在祖辈参与带养的介入过程中,一旦大包大揽,年轻的父亲更容易成为教育的“局外人”。因此,要让父亲成为家庭教养的“局内人”,需要祖辈有意识地退位,让父亲更多介入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3. 社会支持:从生态系统视角来看,“父亲参与”不仅受到家庭微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目前,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父亲假、育儿假、临时假等假期,照顾年幼的孩子。而中国的现状是,父亲们往往工作忙、请假难,这成为了“父亲参与”的关键阻碍因素。因此,政府应该推出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还要大力推进相关的培训项目,为父亲创造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4. 学校引领:针对“父亲缺位”的问题,学校可以围绕父职设计相应的指导活动与服务项目,例如在学校开展爸爸主题活动,可极大地增进父子关系,同时建议各学校开展父亲专题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父亲参与的意识,改进自己的参与行为。
在公布《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结果的同时,本次论坛还邀请了两位父亲分享了自己生动的育儿故事:一位是2016年度新父母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陈沪铭,他对女儿“学习不管,兴趣爱好我都管”,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如今女儿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后,正在参加“美丽中国”项目赴云南山区支教两年;另一位2016年度新父母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王卫清,他着力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并与女儿一起写口述日记,到女儿五年级时,已经积累76万字的文字。
本次“发现父亲”论坛也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相关学者专家回顾了该中心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父亲参与”的现状、机遇和挑战等。论坛最后,该中心发出了《给父亲的一封信》,信中呼吁:当好一个父亲,不仅需要激情的投入,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武装,教育方法与艺术的锤炼。倡议父亲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关爱伴侣,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与善良的原生家庭;亲近孩子,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亲子时光,关心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教育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盼望爸爸们携手共进,开启智慧,与孩子一起享受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