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原来这么早就定了

作者:积木育儿 2018-01-07阅读:1350次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从根本上说,仍旧是对人和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这样说:“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

这对父母育儿来说,是很有指导作用的。从小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引导孩子更好地感知他人的情绪,与他人进行良好交往等,不仅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智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将十分有益。

其实,我们的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进入了社会,除了和家人打交道之外,他们还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适应的问题,比如与母亲的共生关系、比如害怕陌生人、不爱跟人打招呼,甚至无法很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等,对此,父母应该看到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努力和跌跌撞撞,更要看到自己可以提供哪些有益帮助。

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原来这么早就定了

比如,一位妈妈就这样说:

我家宝宝快五岁了,因为工作变动,我最近给他办了转学。新幼儿园的设施、硬件都比之前的好,刚到新幼儿园,孩子很是兴奋了几天,后来就表现得兴趣缺缺了,甚至发展到越来越怕去幼儿园。

每天早上送他,他都哭得非常厉害,不肯让我走,我以为他是对我的不舍,没太当回事儿。

可是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个月仍不见好转,一次我在他平静的时候跟他聊天,这才知道他在幼儿园里基本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不怎么跟他玩。

他还说很想以前的朋友,不想去新幼儿园,要回以前的幼儿园。我十分震惊,也很焦虑,却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

这个孩子面临的问题,正是适应问题。通常,父母判断孩子适应是否良好,可以从他的应对方式来判断。很显然,这个孩子在面对适应不佳的环境时采取的方式是回避型的态度,如逃避去幼儿园、如抱着大人痛哭等情况。

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原来这么早就定了

对环境的适应问题,根本上是对人的适应问题。

在面对新环境时,因为内部心理平衡被打破,个体都会出现一时的不适应现象,这种暂时的情况是正常的。

从心理适应的内部发生机制来看,个体要达成新适应一般需要经历这样几个变化过程:认知调节——态度转变——行为选择。

不难看出,相对于大人而言,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正在于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认知调节上。认知决定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这也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密切关注。

认知调节通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外部评估,第二阶段是内部评估。

第一步,外部评估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对自身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判断。

通常,我们的孩子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对于六七个月的孩子来说,妈妈离开不在眼前,他们就会以为妈妈消息不见了,因为他们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

如果大人意识到孩子在认知出现了偏差,就能较好地处理孩子的情绪了。如虽然人不在孩子面前,但我们可以不断跟孩子对话,让他知道妈妈还在;或者事先将孩子放在能看到自己的地方,以减少孩子的焦虑;当然,平时还可跟孩子玩一玩躲猫猫的游戏,让孩子知道看不见不代表消失不见了。

同样地,在需要给孩子转学的时候,父母需要提前给孩子做一些功课,如,帮助孩子做好跟旧同学和老师做好分离,留下小朋友的电话,经常让他跟小朋友联系;同时,带孩子去新幼儿园走一走,让孩子尽快熟悉新幼儿园,平时不妨多跟老师交流,为孩子和老师互相了解搭建桥梁;甚至跟孩子猜测和预想新环境有什么新奇又好玩的事发生,他可能会有什么奇遇等。

父母只有尽可能地帮孩子收集信息,帮孩子比较准确而全面地认识新环境、对新环境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或者帮孩子对新环境产生积极期待,才能为孩子争取更多地积极去适应新环境的主动权,为他更有效地调节自己做准备。

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原来这么早就定了

因为,接下来到第二阶段——内部评估,就需要孩子更多地发动自己的内部力量了。

所谓内部评估,是基于外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个体对自身内部状态做出的进一步了解和判断。也就是需要个体更多地发挥自我的特性,对不适应现象做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甚至对原有行为结果的审视和判断等。

比如通常在面对不熟悉的小伙伴时,多数孩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归因反应:“这些小朋友我全都不认识,他们可能都不喜欢我,都不跟我说话……”再比如,孩子会在内心里对两个幼儿园做比较,联想到在新幼儿园的不安与焦虑,会因此更加想念在之前幼儿园的快乐时光。

如此这般,孩子就会觉得这里的幼儿园没有之前的幼儿园好、这里的小朋友没有之前幼儿园的小朋友友善,连带着孩子也会对去幼儿园上学产生抵抗情绪,同时也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意向发生变化:他一提上幼儿园就紧张、到幼儿园就难过,难捱,面对新同学就害怕,焦虑,自然他会消极地抵抗去幼儿园。

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原来这么早就定了

对此,父母需要怎么做?

首先,请父母首先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最起码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看到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孩子内心的担忧与焦虑、兴奋与急迫交织。

这时,父母若能给予孩子更多关爱、鼓励和表扬,少一些不耐烦或忽视,孩子对人际关系可能会期待更多、担忧害怕更少,他自然会表现出更多主动的探索和与对方交往的愿望,对同伴也会更多友善。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对社会(他人)的认知,源于生命最初与父母的关系和交往。即,孩子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源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所以,改变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妨从努力营建亲密有间、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开始。

其次,父母不妨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让孩子能有机会多跟他人接触,哪怕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稍显紧张或笨拙,都没有关系,不要嘲笑孩子,或觉得孩子害自己丢了面子,应该看到,这是孩子在父母陪伴下的人际练习,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

父母要鼓励孩子的积极尝试,如请孩子帮大人去买东西、主动去问路等,并对孩子好的表现给予积极表扬和鼓励,孩子做得不当的地方,父母只需轻声提醒孩子如何做更恰当就好。

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与他人的交往,乐于与他们互动;面对新环境时,也不会那么紧张和焦虑。

须知,平时这些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它们都是父母在为孩子建构积极的内、外部认知做铺垫,旨在更好地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热情。

自然,具体到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父母只需耐心陪伴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不安与紧张,甚至与孩子一起模拟具体的社交场景,孩子就能找出积极的应对办法,顺利度过这段不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