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刚上映时,我有点邪恶地想:
这个名字,这种题材,是指望观众带着现任看“前任”呢,还是觉得他们会带个前任来“好梦一日游”?还是单身狗愿意跑这儿来受虐?
肯定没人看——我掐指一算。
结果,今天13亿了。
看完才知道,电影关于恋人情态、恋爱心理的小九九,还挺真切。
我爱你,因为我们相似
对于[前任3],评论最多是:恋爱状态的真实代入感。
很多人看完大呼:这不就是两年前的我吗?
其实,除了“紫霞离开至尊宝后,至尊宝才能真正成长为孙悟空”,“我的使命就是陪伴,她的使命就是让我成长。”这些明晃晃的金句之外,电影关于恋人状态、恋爱心理的小九九,到处都是:
比如,余飞和丁点情史丰富,对前任欲拒还迎,啧啧,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难怪余飞感叹:她(丁点)不就是女版余飞?
▲后来俩人“借着了断的名,撒着思念的娇”,以皆大欢喜的性福结局收场
▲再比如,孟云跟林佳分手,因为“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不会说挽留”;
一个看微信发呆,不回复,一个默默寄药,不露面——那个互虐啊,你别说,还挺默契!
现实中就这样啊!你总会找一个跟你相似的人。
心理学中的镜像迷恋
遍地飞的鸡汤“找一个三观契合的人”,其实很科学。
心理学上说,6—18个月的婴儿处于镜像阶段:
开始,孩子被抱到镜前,还不知道镜子里的人是自己(“这是什么东东……不管他”);后来,他发现自己做什么,镜子里的人都跟着做,才慢慢知道:“啊,那是我!”
之后,孩子会对自己的镜像终身迷恋——是的,终身。
别问我,心理学家怎么知道婴儿的想法。
很多伟大理论都是常人不能理解,也无法精确具体测试:黑洞长啥样?霍金也不知道;万有引力在牛顿那个时代只是个凭空猜想,但它们都有一定现实支撑。
精神分析也一样。
历史中的镜像迷恋
人类迷恋镜像中的自己——在心理学家发现这个秘密之前,古人早就知道了。
据希腊神话记载:
河神的儿子——那喀索斯,生得俊美倜傥,还爱好在树林里打猎,(妥妥高富帅)惹得树林里的仙女儿们心旌摇荡,而那喀索斯谁都看不上。
▲长到16岁这天,那喀索斯在湖边喝水时惊了:这谁呀,太美了
他刚要拥抱,那人就起涟漪,消失了。他又舍不得离开,就守在水边,不摸、不抱、不吻,终年如此,最后憔悴而死。
那喀索斯死后化身水仙花,伫立水中。(英文中,Narcissus(那喀索斯)兼有水仙花,自恋者的意思。)
385年前,柏拉图写《会饮篇》讨论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讲到:
▲从前人跟现在不一样,从前人身体是圆形,有四只手、四只脚、两张脸
后来人类被劈成两截,每个人就是两手、两脚、一脸,但这半个人总觉得别扭,于是总在寻找,跟他一样的另一半,获得完整感。
那种对于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爱情,你在恋人的眼光中,看到完整、完美的自己。
镜像迷恋,众生相
《红楼梦》中,绝色佳人尤三姐虽说见惯了风月场,却为一面之缘的柳湘莲吃斋念佛,闭门不出,苦等五年。
后来,听说了三姐坏名声,柳湘莲要悔婚。三姐横剑一刎,柳郎这才认清:“原来是这样标致人儿,又这等刚烈!”
末了,冷二郎剃发,遁了空门。
▲同样的刚烈、决绝让两人香消玉殒、遁入空门——相似让他们看到彼此,相似也让他们注定分离
[情书],两个藤井树的恋情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
▲老师点名——藤井树,两人同时应答,确认了彼此存在:那个和我同名的人
那个跟你一样的人——这种对于镜中我的迷恋,不仅限于异性之间。
▲[七月与安生]海报中七月、安生关系暧昧:既相互分离,又互为一体,正验证了电影主题:两人互为镜像,彼此映照,相互成全
▲[霸王别姬]里,程蝶衣为师兄化妆,他想跟霸王唱一辈子,因为只有在霸王眼里,他程蝶衣才能是虞姬
甚至于,伯牙断琴的惺惺相惜也算是一种顾影自怜。
打破镜像与自我成长
顾影自怜,听起来就是茕茕孑立,有点悲观。
而打破迷恋镜中的我,只能是破除镜中幻像——这是成长的开始。
孩子只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不再迷恋镜中的自己,成长为成人。
[情书]中的博子,见到女藤井树,才死了心:他(丈夫/男藤井树)爱的不是我。
▲影片结尾,博子在雪山呼唤:你好吗?算是完成了告别/哀悼仪式
▲[前任3]中,孟云从跟酷似自己的前任那儿毕业,接受了家世、年龄、性格截然相反的王梓
虽然失去了林佳,但他明白了:她(林佳)的存在,就是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