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心理的表现“中等生”是指学习中等违纪行为少的学生。
中等生是一个易被老师遗忘的角落,他们成绩平平,默默无闻、安分守纪,他们既不能像优等生那样获得老师的赏识,也不能像后进生受到老师的关注。
由于特殊的位置使他们长期被老师忽略,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化解,层层淤积,形成不良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中等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在许多学校,中等生的病态心理比例明显高于优等生、后进生。
中等生有哪些不良心理,其成因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他们学习努力,有较强的上进心,可是事与愿违,成绩总是不理想,屡战屡败成为他们永远的痛,道道阴影叠加在一起使身心不成熟的他们自我评价过低,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意志消沉,不敢主动交往,怕被人嘲笑。
特殊的中间位置并没有让他们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心理。与优等生比成绩觉得自己成绩少得可怜,与后进生比人缘比特长觉得没人缘无才艺。
他们既得不到优生的荣耀,也得不到后进生所得到的关心、爱护。不合理的比较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2— 闭锁心理
他们想与成绩好的优等生交往,但又害怕在交往中遭到挖苦嘲笑。他们是老师的乖学生,父母的乖孩子,他们看不惯后进生的为人处事,特别是他们的问题行为让他们感到厌恶,他们不愿与后进生打交道,怕自己学坏。
中等生之间交往机率也很低,他们大多内向, 交往主动性弱。中等生朋友少,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
他们在家里不愿与父母交流,总是担心父母问起自己的成绩,在学校也很少与老师打交道,从不主动问问题,对班上的事情漠不关心。
他们在自己的个人天地里独自品尝孤独。长此以往,他们与人交流的欲望就会逐渐降低,与人交际的能力蜕化,难以走出自己的围城。
作茧自缚、闭锁性,一是对同伴,二是对成年人——老师、家人。他们成为茫茫人海中独来独往的独行客。
3— 忧郁心理
中等生长期生活在学业压力之中,父母过高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勤奋耕耘与收获甚微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渴望成为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可现实却很难实现。
多次失败使他的心境悲观、情绪低落、苦闷、沮丧,对生活和学习不感兴趣,食欲不振,失眠,有的甚至悲观厌世。
4 — 迷茫心理
他们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怎么走,困惑、迷茫,是像优等生那样学习生活,还是像后进生那样逍遥自在呢?
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选择使他们难以抉择他们愿意像优等生那样努力学习,可是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下,自信心不足,自制力不强,他们对学习也会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
他们也不愿像后进生那样过日子到处惹事。他们想做学习好的乖孩子,却难以实现。在人际关系上,难以融进优等生群体、后进生群体之中。
二、不良心理的成因中等生不良心理的成因是杂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与个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 家庭教育不当是不良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
家庭教育不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过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而中等生智力不突出,学习效率低,底子薄,父母的过高期望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压力,一旦不能实现,孩子就会产生受挫感。
(2)过多的指责。
对中等生来说,父母的高期望值常常难以实现,他们就恨铁不成钢,批评、指责、惩罚甚至体罚孩子。家长经常揭孩子的短,还把孩子和优等生进行不合理的比较,以他人之长比子之短,忽视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的存在。
(3)过少的沟通。
只养不育,只管成绩不管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精神上很少关注。亲子间很少交流,一交流就指责孩子成绩差,缺少真诚、信任、尊重、智慧,亲子间情感通道阻塞。
2 — 学校教育不当是中等生不良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落后。
当前学生管理大多数教师所奉行的理念是:抓两头、带中间。他们认为,抓优等生成绩,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优等生是抓学习,对后进生主要是抓纪律。这种做法没取得满意的效果,实际上是忙两头丢中间,中等生这一群体遭到忽视。
他们学习成绩平平,升学没太大希望,能自学遵守纪律,很乖,老师们常常认为他们最省心,很少关注他们。
(2)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抓成绩、抓纪律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棒,老师很少与学生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课也不开设,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化解,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聚沙成塔。
3 — 脆弱的心理素质是中等生产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
部分中等生心理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水平不高,不能全面客观认识自己,不能悦纳自己。
多次学业失败,他们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自我评价偏低。尽管他们学习态度认真,勤奋刻苦,但效果总是不如意。他们进行了错误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不如人,忽视了外在因素如学习方法、原有基础等的影响,精神逐渐消沉。
(2)有些中等生人格特质不完善,容易产生不良心理。
他们内向、谨小慎微、情绪不稳定,不热心集体活动,常为一些小事搞得心烦意乱,怀疑别人在嘲笑自己,自我闭锁,不愿与人交往。
(3)中等生容易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形式。
中等生由于学业的失败、老师和同学的忽略,他们常产生挫折感,他们常采取压抑、否定、替代、投射、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虽然这些机制能暂时缓解内心的冲突,但长期使用容易形成逃避、退缩的习惯和种种心理问题。
三、教育对策1 — 家长要降低期望值,提高教育艺术
家长要摆正期望的天平,根据孩子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个性。亲子之间要加强情感沟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呵护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的信心。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 — 学校要完善教育功能,加强对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1)
完善中等生自我意识,解决其自卑、闭锁、角色混乱等心理问题,培养其自知自信、自我管理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让中等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心理特点、心理状况和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作用、角色,还要培养他们悦纳自己的态度。
(2)
对中等生进行学法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夯实基础,帮助他们补缺补差,全面提高成绩,中等生的成绩也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树立合适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优化成绩。
(3)
教师对中等生要倾情呵护,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在生活中给予关照,在班级管理上赋予使命。中等生在班级管理中常是被管理者,要根据中等生的个性扬长避短,委以重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锻炼交际能力,在良性社会交往中获得尊重和归属感。发掘中等生的个性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为其展示才华搭建舞台。
(4)
传授常用的心理疗法,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中等生了解暗示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使用。帮助中等生战胜挫折,走出心理困境,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关键。首先要摸底,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中等生心理档案。对心理问题突出的中等生要及时疏导。其次,教会中等生有效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运用歪曲、夸大、否认、升华等方法来减轻压力,摆脱不良情绪,从而达到预防心理贫困的目的。
(5)
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心理辅导如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价值澄清法、交互作用法、音乐调适法等,促进中等生与非中等生之间的理解。
3 — 鼓励中等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中等生走出狭小的个人天地,在大自然中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壮丽的山河,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
让中等生有机会走进社区,关注弱势群体,关爱他人。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中等生一方面得到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社会交往被人尊重和接纳,另一方面通过交往进行角色的学习,学习承担各种角色的义务,使其从自然人成长为一个与人和谐共处的社会人。